浅谈新时期中学音乐欣赏(第2页)
本文共计33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4、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尝试创新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趋力。初中学生正直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会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想当歌星、有的想当舞蹈家、有的想做音乐大师;有的是自己爱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应的影响、有的则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同学的称赞……面对学生的如此多层次的音乐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激发其学习兴趣。
1 2下1页
首先,以情激趣,唤起学习动机。音乐课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则比较枯燥、晦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在讲授欣赏课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仿效恶魔诡秘、奸诈和不怀好意的神情,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在这种边听边唱边舞的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1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
其次,科学评价,激发创新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1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1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1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1份成功。1方面,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另1方面,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1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忽略“结论”重视“过程”。因为对学生作出过早、过急的评价,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对每1问题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赏,我都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设想,即使是思维偏差、观点歧义甚至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也要给予鼓励、谅解,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宽容的态度处之,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又能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1种良性循环:用激趣求异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自主探究感悟音乐的内涵;在活动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产生学习音乐的更大兴趣和自我创造的强烈欲望……于是,兴趣----探究----创新----成功形成永不枯竭、永葆激情的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探究式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联想,开启了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1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上1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