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的价值观教育方略(第2页)
本文共计245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力,提升价值转化效能
价值观具有主体差异性,由于成长的背景、生活的环境、知识水平、利益等不同,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自然不同。在课堂上教师要坚持民主、平等、自由、尊重的原则。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各种刺激无处不在的时代,缺乏经验的学生需要成人的引导,需要明确的思想方向,需要正面生活经验构成的正能量。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当学生固执于自己的错误认识时,以曾经的经验、真实的事例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当他觉得“新的证据和理由胜过他一直以来的所有理由和证据,他就会弃暗投明,轻装上阵”;当学生出现思维上的漏洞和盲区时,用苏格拉底式的设问、反问、追问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重新选择;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教师要巧妙地搭设台阶助他到达彼岸;当学生浮于感性认识时,要诱导学生把对价值观的感性认识过渡到内心体验,以达到情理相通、知行互动。在价值观教育中,我们要坚决反对两种倾向,一是我说你听,我讲你服的说教。实践证明,奉送真理只能导致课堂的沉默。二是反对忽视引导,陷入价值相对主义的藩篱。首先,价值观多元化不等于价值观没有对错。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是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其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没有教师的引导,会使尚在困惑中的学生迷惘,不知何去何从,导致学生错失重构价值体系和进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南出版社,2001.
[2]AnitaWoolfolk.教育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朱小蔓,刘巧利.尊重价值观学习特性——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6,(3).
[4]石海兵.论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