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51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大数据为学优生、学困生分别推送难易不同的与错题涵盖知识点相类似的习题,学生通过对推送习题的练习,达到强化巩固薄弱知识点的目的。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分析与精确应用,不仅学生做到当堂的知识点能够消化吸收,同时,教师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也有质的提升。例如,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时,教师针对课前诊测环节进行大数据精准分析,了解具体的学情,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将教学预案调整为三个版块的内容:一是利用互联网搜集优美的音乐和朗读音频,营造诵读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揣摩情感丰富的词句;二是利用互联网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揣摩名句巧妙的表达,如“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兼写游鱼和潭水,学生要认真品味,感受其语言的魅力;三是利用互联网有关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进一步理解情感变化和景物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分层设计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三)发挥“互联网+”智能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自觉精进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互联网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并注入了教师自我成长原动力。首先,教师要快速转换角色,由知识的垄断者和权威拥有者转换为引导者、对话者,师生的关系变为平等的互帮互助的“同学”关系,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会更加频繁和密切。“互联网+教育”,拓宽了师生互动的范围,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网络教育部分网站、E-mail等途径,实现多层面、开放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增大互动的频率,增强互动的效果。另外,互动主体之间还可跨越时空限制,通过灵活自由的思维碰撞,真正做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互动效果。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互联网基本知识,如熟练地掌握上传、下载、离线操作、在线办公、整合、批改等操作,熟悉地运用PPT、Word、Excel、会声会影等办公软件,熟练地使用QQ、微信、钉钉、Email、智慧教育平台等交流和沟通软件,能够运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再次,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常态工作逐步走向显性,如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作业设计、试题命制、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教研活动等将公开透明,同时教育评估要更加公平公正,数据活跃度就是教师的成长速度,这样能更加激励教师成长的积极性;最后,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反思模式。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3]。教师应从封闭的教学反思方式中转变出来,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外界交流合作,以联通互动、创新开放的思考形态迎接变革[4]。同时,互联网搭建了教师互相交流和碰撞的平台,教师可将常态课上传至信息平台变成研讨课、公开课,在同行的交流和研讨中不断完善和修正,这样教师可在个人空间中完成专业成长。综上所述,利用“互联网+教育”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功能,能进一步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精进,达到课堂的高效,进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3.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313-320.
[3]潘海燕,何晶.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5.
[4]程姗姗,孔凡哲.“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角色重塑[J].人民教育,2020,(3):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