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51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作用,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利用“互联网+”丰富资源,增强教师融合信息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1]在语文教学中,增强教师融合信息的能力势在必行。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丰富的资源。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教材,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导读、创设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教学资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互通共享,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和补充所需要的课程资源,真正实现了“互联网+”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中,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例如,学习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和《陋室铭》)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1]。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课文文本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作者在同时代所作的文章,这样可以充分理解周敦颐和刘禹锡两位作者的思想体系。同时,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都围绕“假如我处在那个时代”进行专题讨论,此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寻大量相关资料,从周敦颐到宋朝理学思想发展,了解到“程门立雪”这一典故;从刘禹锡的傲骨嶙峋,引申到他的政治处境等,然后学生们纷纷用PPT等方式展示,这样运用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字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古代人的思想与自己当下生活的时代进行比较,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操和时代特色。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学情,筛选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情,科学地搜集筛选有效的课程资源,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孟子>二章》在传统的人教版中是作为议论文放在九年级的先秦诸子散文单元,教学重点一般是学习论点的提出、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统编教材移至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此时,学生还没系统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因此,不建议采用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处理文本。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大致厘清行文思路,感受文章富有气势的特点就可以了[2]。据此,学生学习时,第一步:查找资料,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及所处的时代;第二步,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运用互联网的示范朗读,体会把握人物的语气和心理,同时感受文章的气势;第三步,讨论交流,开阔视野。围绕“大丈夫”的标准搜集筛选课程资源,认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并能够举出现实和历史人物,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另外,教师也可依据个人特点来融合信息。每个教师的自身特点不同,依据个人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课程资源筛选,这样可以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
(二)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提高教师个性化发展的服务水平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教育的本质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追求生命的独特价值,教师要借助大数据对每个学生进行精准分析,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和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让其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做好课前学情诊测。教师在课前拟定学前诊测题时,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知识起点进行科学研判,这样才能有效实施教学。其次做好课中随堂检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知识点,设计相对应的习题进行随堂检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解答并提交,大数据会显示出成绩公告或正误标识,同时形成个性化的分析报告,明确地锁定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向。最后,课后根据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形成个性化的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