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工程力学论文(第10页)

本文共计4158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规范教学过程

  工程力学课程建设要做到目标明确,教学要求规范,课程内容统一,教学大纲符合标准化、现代化要求。按照我校工程力学课程的任务及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制定出了符合我校特色和适应各专业教学目标要求的完整的、规范的工程力学教学大纲。并结合我校工程力学的教学状况,制定了工程力学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工程力学教学规范,从教学大纲、进程计划、教案、讲授、批改作业、命题、考试等全过程实行全方位把关,保证教学各个环节规范合理,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工程力学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使课堂成为学生智能培养的舞台,营造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加强互动,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考。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启发和学生沟通交流,还要给学生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坚持精讲精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多而不细的方法,将一些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并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发挥其创造性留足时间和空间。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关键所在,教师讲解的应当是各章节的主干内容,着重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转化条件”。而对一般内容或者比较简单的章节则可稍加指点。次要的、烦琐的内容少讲或不讲。课程的理论部分精讲,例题仅讲解题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定性例子,也可以引入一些工程应用的具体实例等信息,突出工程概念的培养和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由于学时减少,不能用大量时间来多练,因此,力争做到少而精。

四、结语

  通过一年的课程建设,我们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下一步还需对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力争使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尽早建设成为我校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赵芳枝.以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xx.1.

  [2]刘起霞,崔红丽,陈丽.力学实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跨世纪,20xx.1.

  [3]侯作富,等.理论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时代教育,20xx(3):49~50.

  工程力学论文(第10页)7

论文摘要:

结合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特点,针对学生的厌学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入手,指出了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了具体阐述,以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

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0引言

  工程力学是土木工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必备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内容抽象、教学内容繁杂的特点,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月.很难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而本课程又与很多后续课程密切相关,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对专业课的学习,所以有必要对以往的教学进行适当改革,从而使学生由“厌学”变为“爱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实现高等教育从传授型向应用型的培养目标转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内容方面

  在工程力学的授课内容上,要善于抓主干、放枝叶,重要的重点讲,不重要的少讲或不讲,在讲授知识时,间断的插入力学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丰富理论,加深理解,学以致用。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复杂的图形用多媒体表现出来,能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这些抽象东西,同时利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工程相结合,这样能充分说明工程力学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说明该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调动学习的兴趣。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讲课时要注意把工程实际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工程上的实际问题。对于力学课程来说,大多数例题都来自工程,对某些例题的计算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关于混凝土的讲解,混凝土是典型的脆性材料,脆性材料在力学上是抗压不抗拉,但却因为是原料丰富,价格便宜,那么在想办法提高其抗拉性的同时又要考虑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这些生动的例子不仅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