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3页)
本文共计737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对话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但是,互动和交往显然是在沟通、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的行为。互动与交往决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的基本手段。且不说社会化起源于交往,起源于主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迭、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4.对话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建立在对话性沟通基础上,教学当然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因为"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是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它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了对话教学的独到之处。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对话教学借助创造性的、生成性的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对于学生创造心理素质的形成也是大有神益的。
5.对话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如果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第一目的,那么,教师无疑会沦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无疑会沦为接受知识的工具。师生成了知识的奴隶,知识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统治者,课堂无论如何焕发不出生命的活力。对话的教学则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则退居到"谈资"的位置。贯彻对话精神的教学,并不排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是知识的掌握成为教学的一种副产品,教学的最终产品是具有对话理性的,具有社会交往、沟通的对话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会有健康的理性,还会有健康的人生。他将成为民主社会、对话时代中最合格的公民。
对话教学实践案例进程及分析
结束语
六、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 浙江出版社2004.2.1
2、 王尚文《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观念》 浙江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1.5
3. 董汀丰《试论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 《课程 教材 教法》2003. 8
4. 刘云生《对话式学习简论》 《陕西教育(教学)》2002.8
5.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11
6 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语文学习》2002.11
7. 吴伟星《对话:新课程语文教学之核》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4
8. 郑国民 黄显涵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通讯》2003.15
9. 郑菲 《语文教学中对话与阅读》《宁夏教育》2003.5
10.徐芳 《现代对话理论浸润阅读教学的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0.2
11.曹兴弋《“倾听”的丧失与“对话”的误会》《江苏教育》2003.11
12.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3.9
13.范冬梅《“对话式”语文教学的架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2
14.李斌 易武《浅谈语文教学过程的对话关系》《语文学刊》2002.4
15.王旭兰《“对话”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学通讯》2003.2
16.李建军《走向“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湖南教育》2002.3
17.杨生春《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构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18.王向东《“对话型”语文教学浅探》《小学教学设计》2003.10
19.胡国军《阅读对话教学的特征与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8
20.顾丽娟 陈平《在“对话”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8
21 Yao Hopper Labo accept the aesthetics and theory , \" Zhou Ning Jin and Yuan Pu translation Liaon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