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教育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05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把握教材主题,挖掘人文思想。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挖掘显性知识点所传达的人文素养。例如《中国近代史》讲了以下七个主题内容,即“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而这些内容所传达的人文思想显然是:强国之梦是无数志士仁人矢志不渝的志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有效地把握这些教材内容,以此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使他们通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强国”的情怀。还要注重挖掘隐性知识点所传达的人文素养。例如《中国近代史》“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节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詹天佑、侯德榜、鲁迅、徐悲鸿、聂耳等近代科学家、艺术家的成就: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伟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志气和求知热情。此时,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陶冶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过程。

  (三)创新教法,弘扬人文精神。新的历史课程标准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独立的进行创造。因此,我们的所有教学方法都应努力达到一目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其基本思路是: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为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景。要让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积极尝试运用实践法,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教学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提升人文素养。其基本方法有:“参观法”、“欣赏法”、“研讨法”。“调查法”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行、意共同发展,进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就拿我们山东来说,有着丰富的、富有特色的人文历史课程资源。如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及滕州的北辛文化遗址等,都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史料;文化古都曲阜,齐都临淄,泉城济南,山海之城青岛,历史文化名山泰山等,都是很重要的历史景观:文化巨人孔子、兵学鼻祖孙武、“亚圣”孟子、“科圣”墨子、神医扁鹊、“书圣”王羲之、“婉约词人”李清照等,都是齐鲁文化名人……。只要我们多开展学生主体性实践活动,这些都可“为我所用”。

  总之,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也会直接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也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真诚对话,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要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对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立之以信、见之以范。现代存在主义认为:“教师既不是学生知识的源泉,也不是搬运工,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存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有爱心、信心、恒心、责任心,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对学生和风细雨般的教育,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要在一种欢乐和谐、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