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家庭子女的人格特征与价值取向
本文共计34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下岗职工家庭子女的人格特征与价值取向
对于下岗家庭的孩子们而言,工作、休闲与家庭生活有着特殊的含义,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下岗职工家庭子女的人格特征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个体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的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塑造着。---埃尔德[1]
从 2005 年底开始,失业政策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替代下岗政策,“下岗”这一充满过渡意味的词汇成为历史名词。然而,庞大的下岗职工群体并没有伴随着政策的更迭而消失,他们依然生活窘迫,依然背负着养老、医疗和教育的重担,依然是社会底层群体与城市贫困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学艺、薛进军,2004)依然是“断裂社会”中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的一群人(孙立平,2004)。学术界从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的“下岗”问题研究热潮已渐渐退去,自2005 年后鲜有学者继续关注这一群体。
下岗职工生命历程发生的紊乱与错位,不仅给其自身、整个家庭带来重创,也会影响子女的生命历程。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导致很多下岗家庭陷入经济拮据、家庭矛盾增多、社会地位降低的生活状态,迫使生长于其中的孩子们应该受到保护的无忧无虑的青春期陷入阴霾。与此同时,危机境遇同样可能培养孩子们新的社会适应性,变得更为独立、勤俭、可靠、奋斗。在阶层日渐固化的“拼爹时代”,下岗家庭的孩子们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具有怎样的同群特征?个人能动性的差异是否可以突破贫困的传递?
一、人格特征
(一)自我认知:强烈的自卑感与成就动机
强烈的自卑感与成就动机是下岗家庭子女最为显着的人格特征。调查显示[2],58.2%的被访子女表示自己或多或少有自卑情绪,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个人发展等方面习惯性地做出偏低评价,即使表面乐观开朗,内心深处依然感到自己不如人,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在社交中,行为或心理经常处于小心谨慎的状态、缺乏安全感、冷静而保留、难以真正信任他人。与自卑心理同时存在的是强烈的成就动机,86.7%的被访子女迫切的渴望有所成就,表现为对强烈的敬业精神、勤奋的学习态度、有所成就的决心、改变现状的极度渴望等。
(二)情绪特质:敏感多疑与焦虑紧张
依据人格海洋理论(OCEAN),情绪的稳定性反映了个人情感调节的过程。情绪稳定性较低的个体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一般人更为强烈,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情绪调节能力、抗逆力、决策能力相对较弱[3].
与参照家庭相比,下岗家庭的孩子们在情绪的稳定性方面相对较弱,主要体现为敏感、焦虑等特质。
1.敏感多疑65.3%的被访子女表示自己有敏感多疑的情绪特征,在参照家庭中该比例仅为 45.9%(如图 1)。具体表现为过分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将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建构在他人的评价之上,对任何表明自己公众形象不佳的迹象都极度敏感。在一些孩子眼里父母下岗是一件极为不光彩的事情,也是他们生活中最不愿提及的部分,他们或是选择回避,以逃离他人的议论与眼光,或是虽然参与其中,却总因为猜测和揣摩他人的言行而情绪低落。
2.焦虑紧张
63.3%的被访子女表示自己有焦虑紧张的情绪特征,在参照家庭中该比例仅为 40.8%(如图 1)。具体表现为经常感到忐忑不安、焦虑烦躁的内心体验,甚至变得坐立不安、心神不定、难以集中注意力。很多被访子女表示,在面对家庭问题时,比如父母间的争吵和暴力,家人生病与过世、欠债等,出现这种感觉的可能性更高。
(三)意志特质;独立性与坚毅性
1.独立性
84.7%的被访子女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独立性,其中24.5%认为自己的独立性极强,表现为习惯于独立地做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弱,也表现为在选择朋友、社交地点和时间上的自由。父母忙于工作而无法对孩子过多的关注与限制,使下岗家庭的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成为其拥有更好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重要因素。有些下岗家庭的孩子较为孤僻内向,长期独来独往的生活,也造就了他们更强的独立性。此外,强烈的成就动机也驱使他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形成较高的独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