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推进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第2页)

本文共计350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以人为本,促进民生建设与城市市政建设、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统筹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需要从速度推进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而不只是以城市市政建设为本,要转变投资重点和工作重心,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进城农牧民的市民化。为此,优先促进就业和教育均等化,让进城农牧民、外来务工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农牧民随迁子女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要增加国家、自治区义务教育投入,提高国家和自治区在教育上的投入比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快配套性改革,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重新核定城区和县域教师编制,增加城区教师编制,改变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降低入学门槛,按照“以就近入学为主,以进入公办学校为主”的要求,尽可能做到让进城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入学。加强宣传,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建立培训机构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机制,提高就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和质量,增强进城农牧民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加强督促检查,增强企业为农民工保险的主动性,同时提高农民工自身参保的意识,不断提高参保率。稳步推进保障房建设,降低申报条件,将农牧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市保障房体系,建立保障房申请、审核、退出、监督机制,保证保障房分配的公平性,使进城农牧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有所居。

  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提高城市自身的发展水平,还要关注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因此,通过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联动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好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促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牧业现代化,抓好粮食生产和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扩大需求,为城镇化提供基础动力;做好规划,注意保持乡村特色,防止城乡一样化,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

四、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建设富有人文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市

  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建设绿色、人文、智慧城市,是重在城市内在品质的提升,目的是让城市更加宜居,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城市是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要建设好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为此,要坚持规划统筹的理念,先行先试“三规合一”,做到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城市发展有机衔接、协调推进。加强城乡规划编制或修编、审批、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吸收多学科专家参与城市的规划编制工作,逐渐改变规划师由于学科限制而导致的城市规划对于人文、生态重视不够,城市发展与人文、生态不协调的问题,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性,将文化特色、生态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之中,建设富有文化内涵、绿色低碳的城市。加强法制约束,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避免城市建设中随意突破规划限制的问题,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五、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消除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

  现阶段,过去那种单纯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快速拓展建成区的方式来推进城镇化的模式不可持续,新型城镇化要求依靠制度创新来促进发展,为城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那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重点。首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按照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进一步放宽户籍政策,稳步推进居住证制度,关键要消除户籍背后附着的各项利益,使得户口逐步回归人口登记的本来功能,赋予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和利。其次,加快行政体制的改革。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层级,在扩权强县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自治区直管县,扩大县级城镇和市的权限,激发城镇发展活力。关键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实质性改革,增加县级财力,完善城镇功能,引导产业向县城和县级市转移,增强人口吸引力和产业集聚力,分散大城市压力。再次,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的推进,建立土地交易市场和交易平台,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