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地理学毕业论文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因果关系知识教学策略微探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61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四、利用图表,强化思维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知识具有相似或相反的特点,可以利用图表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明确不同地理成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比如,在讲授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形成时,可以配合宏观的地图,分别讲述冬季风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形成,然后将季风的`成因、风向、性质及同一地区的冬夏季风势力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季风成因中的重点,如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风不仅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还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息息相关,见表1。

五、宏观地形,构建地图

  地理知识的学习总是与地理图像脱不开关系,而对于地理图像的认知,大多数学生往往模糊不清,甚至常常张冠李戴,而对于地理知识的考查,却总是置于形形色色的地理图像之中。学生对于常规的地理图像尚且难以识别,更不要说从不同角度和尺度来绘制的各种地理图像。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畏难而对地理学生失去兴趣。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在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分析中,不同的区域演示着不同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区域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進行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时,要明确不同区域间的差异,进而进行区域综合分析。可见,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区域认知至关重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小区域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特征,推导出在各种地理因素的影响下该区域的地理成因。比如,在分析秘鲁沿岸热带沙漠气候成因的过程中,首先明确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沿岸,东侧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进而分析该区域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以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加剧了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热带沙漠气候分布范围的扩大。

  关于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不仅渗透在自然地理部分的课程内容之中,还涉及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的各个方面,本文就高中一年级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做了简单的探究,以后还会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34,33.

  [2]池荷.地理教学中地理因果关系的综合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张莎莎.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因果关系法则的运用与教学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