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水彩画教学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2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拓展水彩艺术的创作题材
现代主义非常关注画面形式问题,极度张扬个性,很少注重画面的精神内涵,步入当代艺术语境中,“画什么”与“怎么画”同样很重要。中国水彩长时间徘徊在风景静物题材,很少触及重大题材,水彩画业内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不够敏锐,对时代精神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差,缺少一个大画种应有的人文关怀。任何艺术形式应该都是时代文精神、时代审美的一面镜子,水彩画家应该积极了解自己的时代,感知、了解表现当代事物,从人的当下状态的体验与把握入手,关注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兼顾艺术的“个性”与“时代性”。对艺术而言,问题意识是当代性的核心,水彩画家还需树立问题意识,当代是一个充满问题的时代,生态问题、人权问题、底层问题、女性主义问题和多元文化问题等这些在当代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中国都有十分突出而又独特的反应。任何学术命题都需要意义,基于文化层面的当代艺术,其意义建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必须关注当下;必须是针对当下的反思与批判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智性。当代水彩艺术的意义应该来自对当代一些问题的反应、反思与反省而不是回避,对问题的体验集结着水彩艺术家艺术良知和批评责任。
三、水彩艺术写生创作化
为了训练学生的造型基本功,我们常常把写生当成手段。它不失为一种好手段,可是水彩画写生教学现状却非常令人担忧。很多学生“为写生而写生”、“为技法而技法”,只把写生当练习,把写生当成训练基本功的一种手段,割裂了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去着手搞创作。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在搞毕业创作时茫然失措。水彩画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写生练习、技法材料训练与毕业创作这种先修与后续后续课程脱节。4年本科学习下来学生创作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弊端使我们不得不更新水彩画教学的观念与思考水彩画教学程序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水彩艺术写生要创作化,把对景写生改为对景创作,要“为创作而写生”、“写生即创作”、“为创作表现而技法材料”,而不是“从写生到创作”,要拉近写生与创作的距离。当然,以这种观念实施教学,并不是扬此抑彼去忽视基本功的训练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创作能力后劲不足,而是培养学生自觉把创作的因素和手段融入写生训练,在写生的基础上做更概括更深入的艺术创作,以创作带动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创作中发觉基本功的不足,然后针对性地、目的性地加以增强。写生之前就要做好创作构思,以创作的高要求去写生,即“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为此,对于美术学水彩方向的课程,我们可以把水彩艺术创作放第一位,“从创作到技法”,强调创造意识贯穿水彩画教学始终。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内容,力求课程之初就得通过较为系统的水彩画历史、水彩画鉴赏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眼界,明确水彩艺术创作的当代性要求,水彩技法材料实验练习、不同题材的速写、写生练习都得围绕创作高要求而开展。先谈创作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技法材料训练与实验,而后者都是围绕为创作表现而服务的,即阶段目标必须为终极目标服务,基本功训练、技法材料实验与探索必须指向创作。
四、加强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粗线条地看,20世纪以前西方水彩画家看世界的方式都是物我对立模式,画面都是尊重客观,画面物尽其形、其色、其态、其情,旨在栩栩如生地模拟客观世界,20世纪以后西方水彩画家看世界的方式逐渐向物我相融式转变,画面更多关注直觉,心灵的独特体验,音乐的律动,纯粹的形式本身,质地的感染力,等等。水彩艺术西学东渐后,国内对西画体系的水彩的教学,长期以来,沿用物我对立式,侧重表现客观对象。相比之下美国的学生强调表现主观,美国的大学非常重视短期作业,重视性情自然流露,注重训练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他们的学生没有我们学生写实基本功扎实,但他们思维活跃,手法多样,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创造力。现在大多数院校的水彩画教学主干课程多是以题材命名课程内容,如《水彩静物》、《水彩风景》、《水彩人物》等。学生依赖客观对象即“画什么”太多,这样很容易造成作画客观描摹而不主动主观、全班画两组静物风格雷同、学老师却太像老师千人一面等不良现象。其一,遵循多元化原则,重视主观表现,张扬个性,避免趋同而力求多样,关注“画什么”的同时更为关注“怎么画”。如本课程强调技法材料实验、色彩整合练习(图底关系不变,更换物象色彩或提调和降调,目的都是建立和谐的色彩关系和使色彩表达某种情感)等在培养学生在水彩画写生与创作中变得主观主动方面发挥的作用;其二,加强意象、抽象风格的水彩画教学。水彩艺术技术性太强,尤其写实水彩更为艰难(如写实人物水彩)。传统本科水彩画教学以写实水彩画教学为主,这样其一,教学没有遵循艺术创作多样化原则,在具象写实风格水彩方面耗时太多,学生无暇进行本课程针对不同学情加强意象抽象等方面的训练。其二,没有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学情是多样和多变的,本课程一方面从具象到意向再到抽象,加强意象抽象等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针对视觉型、触觉型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视觉型的进行偏向具象方向的训练,触觉型的进行偏向抽象象方向的训练。第三,根据学生基础不同进行具象、意象、抽象方面的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