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计算机 > 正文

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8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项目案例教学为驱动

  计算机作为日常工作生活中需要经常接触、熟练掌握的一个工具,其实践操作性相对较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操作过程中,从而自如驾驭计算机。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体系结构,而应该基于专业应用的实际需求。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认真组织好授课内容,注重运用以理论讲解为辅、实际应用为主的授课方式,将枯燥繁杂的理论知识嵌入实际的专业应用案例。多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尽量准确、简练地把操作过程展现给学生,让理论知识在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案例教学中得到深化。当然,项目案例教学不仅仅要将经典的案例讲解给学生,更应该组织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或个人独立模拟,完成布置的相关的专业训练项目,最后由授课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一教一学,一练一评的过程,既使学生达到了深化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双重学习的目的。

四、注重培养动手能力,认真落实上机操作

  计算机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操作训练的好坏,关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因此,第一,教师一定要认真落实教学环节中的上机操作训练,预先按照各个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的计划好他们各自的上机操作题目,使得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始终明确个人的实验任务,能够按照实验步骤逐步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全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和熟悉计算机。第二,教师应耐心做好上机练习的指导,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尽快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实验小常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其避开一些弯路。第三,实验操作题目完成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写实验报告,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不但能够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能够更加明确的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能力的掌握,而且对大学生适应高校学校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之际,培养出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大学生,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担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更是应该担当改革的领头人,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积极探索与研究一套新时期适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努力开创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有才: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7(6).

  [2]郭晓姝: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电脑学习,2010(1)[3]张居晓.: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