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柏林校区工程地基处理(第2页)
本文共计36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7 湿陷性评价
根据地基土含水量的变化、地表渗水和地下水位变化,湿陷性土的湿陷等级为Ⅰ级非自重湿陷性。
2.8 地基土承载力
上部杂填土承载力:80kPa~100kPa;粉质粘土承载力:120kPa~160kPa;粉细砂承载力:大于等于150kPa。
3、地基处理
本校区地基处理主要有换土垫层法和桩基两种。
高层住宅楼地基各层土承载力标准值fk(kPa)
查表法标贯法静探法理论计算及经验承载力标准值
①层杂填土
②层粉土15085130150110
③层粉土140808011580
④层中粗砂185205190
⑤层粉土175180210190180
5-1层粉土160135125130
5-2层粉细砂150110140
5-1层粉细砂160200180
⑥层粉土170220190170170
6-1层粉土14022580130
6-2层粉土165220140130150
⑦层粉土200260150260
7-1层粉细砂215280210
7-2层中粗砂265260
7-3层中粗砂270270
⑧层卵砾石500500
3.1换土垫层法
常用于基坑面积宽大和开挖土方量较大(且开挖时不影响相邻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的回填土方工程,一般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处理浅层软弱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杂填土地基。
在近几年,校区内的六层砖混结构住宅楼采用了三七灰土换填及筏片基础。
3.2桩基
适用于对场地要求较高的多、高层建筑。目前在基础施工中比较常用的桩型有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静压桩、高压旋喷桩、人工挖孔扩底桩等;以及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超流态素砼桩、多支盘桩、钻孔桩+注浆等。
3.2.1人工挖孔扩底桩
该桩型特点是:施工设备简单,工程成本低;适应性强,环境污染少;成孔速度快,工期短;成桩质量容易控制,单桩承载力高。由于受地下水位埋深及地层地质条件(如流砂、淤泥、涌水带等)的限制。
3.2.2沉管灌注桩
该桩型为刚性桩,其特点主要是:单桩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工程造价低。但由于其受桩径、最大沉管深度、地层及地下水条件的制约。
3.2.3钻孔灌注桩
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桩基础。优点为该桩型适应范围广泛,几乎在各类复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都能适应。缺点为由于其工程造价相对较高,且在施工中泥浆排量大,具有一定的噪声污染,在繁华市区内施工时对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不能作为首选桩型,只有在其它桩型不适应或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才选用这种桩型。
校区内的29层高层住宅楼桩型选择时,由于相临建筑非常近,地下水埋较浅,其它桩型均不适应现场条件,因而采用了钻孔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在持力层的选择时,按照《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90》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规定,原则上选择层位厚度稳定的中低压缩性土、粉土、中密~密实状态的砂土,下无软弱土层或可液化土层。⑦层粉土以上各层均不满足这些要求,而⑧层卵砾石承载力很高,但层面埋深变化大,桩长过长。因此⑦层粉土作为桩端持力层,桩长36米,桩身直径800mm。
4、基础选型
基础的选型应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建筑物的重要性,从地基稳定性、承载能力、控制不均匀沉降以及施工工期、施工难度、工程造价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
校区内主要有三种基础形式:
1)条型基础:在早期的五层以下砖混结构中,常用墙下条形基础。
2)筏片基础:考虑场地的不均匀性,后期的五至六层建筑大多为此基础形式。
3)箱型基础。箱形基础突出的优点是抗震稳定性好,刚度也比较大,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也比较强。由于高层建筑一般荷载较大,对地基的附加应力影响范围广,因此为了减少地面产生过大荷载,就要考虑建筑物地面下设置地下室,以卸除土的自重压力,予以平衡,使基础多加稳定。目前太原市区及建造的高层建筑高度在60m甚至百米以上,其地面下都搞了1~3层地下室,即增加了使用空间,又解决了基础稳定问题。故此,将高层建筑基础埋在地面下5~10m是完全可以的。
校区内的29层高层住宅楼就采用了桩箱基础,在施工期间,沉降观测始终沉降均匀,最大沉降量为12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