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同性恋现象认知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85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加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行为层面, 对于精神层面的内涵了解较少,对于同性恋行为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与偏见, 如将同性恋群体视为情感游戏者、道德败坏者或性病、艾滋病传播者, 由此就本能地、情绪化地反感他们, 并在道德上歧视他们。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整体的生存环境仍十分尴尬, 来自家庭、社会、学校、道德、伦理、法律的诸多外在困扰使多数同性恋者不得不隐瞒自己的真实心理倾向,承受着压力和痛苦。每个人对自己性倾向的认识和认同都有一个过程, 自我认同不足是导致许多同性恋者痛苦的内在因素。大多数的同性恋大学生生活在自我隐藏状态中,他们或是担心暴露性取向后受到歧视; 或是希望找一位同性恋爱对象, 但不敢或没有渠道去找;他们为未来能否结婚而焦虑, 特别是独生子女同性恋者, 担心将来不结婚要遭受来自家庭的沉重压力;部分同性恋者因为希望改变自身性取向却又无法改变而产生抑郁情绪;也有不少同性恋者偶然发生同性性关系后担心感染性病、艾滋病而感到焦虑。这些困惑和焦虑使同性恋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受到极大影响, 不少人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作为高校辅导员我觉得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很令人担忧,所以做好大学生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和迫在眉睫的。
4.加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4.1做好高校教育引导工作
开设专门的教育课堂,增强大学生健康的性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性取向。高校应加强健康的性文化宣传,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之间正常的两性交往,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和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形成和谐完美的人格和人生观、道德观。
4.2加强人文关怀积极融入到群体生活
由于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内心较为脆弱,极易出现心理波动,辅导员老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特别是特殊生群体,其中应加强对同性恋学生群体的关怀与心理辅导,用辅导员的真挚和关怀使大学生同性恋者缓解压力,动员干部、党员、室友关心同性恋同学,不要使其孤立,通过与同学交流与参加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才能与特长使其融入到群体中来,令他们放松心态,慢慢的帮助当事人形成正确的自我信念。
4.3增强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工作
同性恋学生常常会因为人际关系、社会舆论等问题出现心理困惑,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同性恋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高校辅导员老师与心理咨询教师应增强沟通协作,可通过观查聊天等方式,及时、准确的了解大学生同性恋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对症下药,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排除心理压力,同时可借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取向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