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69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设计“母语”再现
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我们拥有丰富的设计“母语”,但自近代以来,身处其中却未能合理运用和传达。相反,西方世界却多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西化的“中国风尚”。
“传统”不是身外之物,甚至不能外在化、对象化,而成为与我们没有血肉关联的客观实体。传统是浸润在个人和群体中,或直接或间接,或积极或消极,影响并且塑造着我们的信念、人生态度以及行为规范的势能。从设计文化的角度来看,正视传统、理解传统并发扬传统是现代设计形成民族风格的关键所在。要使传统文化“母语”在现代设计中再现其文化内蕴和精神实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展开:首先,以民族精神为主旨,形神并举。“民族精神”是民族与设计形式交流的中介物,设计形式就像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设计的灵魂。简单的一句“Made…in…China(中国制造)”,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产品质量的优劣,更多的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和文化的评价和判断。要再现中国传统设计“母语”,就必须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在设计中进行全新的解读。仅仅依赖从原有的元素、符号和纹样的重组整合来构思新的“形”,只会流于形式、流于浮泛之虞。我们必须在切实了解民族符码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注入新意,使表现更加传神,即“形真意切”。其次,以传统文化为源泉,兼收并蓄。
华夏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延续,孕育出造型温文儒雅、踏实敦厚的“中国形”,备受西方世界推崇,却被自己的子孙鄙弃近乎百年,这值得我们深思。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造物法则、美学观念以及涵盖其中不胜枚举的经典实例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今日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是我们尚未能够充分利用。当然,我们要做的是“师古”但并不“复古”,也不“泥古”。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使得中国文化延续至今而未中断或消亡。
4结语
时至今日,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整个世界,而我国传统文化更是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失去自信,而设计“母语”更是濒临消失。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国风格设计,就必须从未来发展远景出发,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对传统文化加以综合改造,剔除陈腐固陋的糟粕,探求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形式。同时,民族风格体系的形成必须立足于民族自身历史传统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适应世界潮流又切合国情,既蕴含传统又具有时代精神的展现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艺术家何怀硕曾说:“我认为真正具有世界性的艺术,绝不诞生在民族艺术贫乏颓萎的地方,而必是诞生在民族艺术繁荣茁壮的土壤上。”这一观点用于民族设计的当代化,道理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