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思考论文
本文共计288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高校美术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思考论文
“民间美术”是对某一民族古老文化的忠实而具象的表达,她在展现某地域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塑造着某地域的今日文化。“文化”不仅是名词性的,也是动词性的。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值得欣喜的是,正当社会各界都在为日益衰退的民间美术品类嗟叹不已的时候,许多高校已开设了民间美术课程,甚至设置了本、硕民间美术专业,这无论是对于高校的特色专业发展,还是对于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创新而言都是及时的、也是必需的。但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作为一门课程,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体系、严谨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将无法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教学的实现。
一、高校美术专业设置民间美术课程的目的
高校美术课程的设置是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高等美术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强调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的审美倾向和思维模式得以逐步形成,可以说基础课程目的的有效实现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艺术发展方向。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在现阶段基本上还是沿用西方的美术教育结构模式和方法,尤其是美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如:素描写生、色彩写生、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多源自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和理念。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西方文化的思维状态之中,传统的中华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都备受冷落。这种状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美院在 “年画连环画系”基础上创建了“民间美术系”后开始发生改变。国内许多高等美术院校相继开设了“民间美术”课程。但直至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才将 “具有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文化视野开阔,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善于探究的学习态度。”[1]确定为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之一。在这种培养目标与要求下,民间美术课程终究有了一个正当理由登入高校美术教育的殿堂。但是,只有目标与要求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民间美术课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当下,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世界文明的趋同性特征越发显着。在建筑、服装、日用品、文化用品、工业产品等方面所充斥的西方元素使得中国年轻的一代自幼年时期便全方位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而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却显得局促多于镇静,困惑多于清醒。今天,高等教育所面对的正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一代,能否在教学中吸引这些年轻人,成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二、基于美术专业教学背景下的民间美术课程不可浅尝辄止
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是一个包括专业教学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的统一整体。民间美术作为专业基础教学环节的一门课程,其设立的目的就是将源于西方思维方式的传统的美术专业造型、色彩训练,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思维方式相结合,共同为其后的美术创作奠定基础。一、二年级是美术专业学生艺术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基础训练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绘画表现方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尽管高等美术教育的改革工作也在大跨度地向前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当代性与实用性都有了很好的进展,但总体框架仍囿于西方传统模式之下。而民间美术进入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必要性虽然得到了业内的充分认同,但高校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课程依然较多地局限在考察、欣赏的层面,并没有在更深层次上得到践行。
显见的是,作为广大劳动民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形式,许多民间美术品类在中华大地上已传承千年,其所反映出的并不仅仅是美伦美奂的形态与色彩,而更多是它充分体现着的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浅尝辄止的民间美术教学对前、后置课程的衔接作用、对美术专业学生基于民族精神内涵的艺术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及对新一代美术人才文化自觉观的养成并无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