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120篇)(第26页)

本文共计1915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3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太公湖方园几十里,百姓靠打鱼为生。据老人们说,湖中央有个很深的地洞,直通东海。东海龙王的二太子、三太子特别喜爱击拳格斗。如果两人搏斗起来,常常从东海开始,一直打到太公湖,闹得湖水象开了锅,浪涛冲天,天昏地暗,淹了庄家,冲坏了房屋,周围的老百姓遭了殃。

  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个干巴老头,雪白的胡子垂到胸前,看年纪有七、八十死。人虽老,但不弓腰,不驼背,两眼炯炯有神。这老头儿每到一处,都口称要买木材,有多少要多少,价钱由卖方自定。但有一件,必须送到太公湖边才给钱。不几天工夫,那老头就把太公湖四周围的树木全部买了个净光,湖边的木头堆积成山。老头也怪,每天对这堆木头锛锛砍砍。这一带的老百姓都不知道他想做什么。

  等过了六六三十六天,老头儿把这堆木头全部砍光溜了。趁傍晚没人的时候,他把这堆木头全部放进了太公湖里。说也怪,这些木头一到湖里,就自动往一块凑,很快就凑成了一条大船。这条大船正好和湖一般大小,一条大桅杆高高矗立在船的中央。到了半夜子时,老头儿又暗暗使法术,把太公湖周围拦挡洪水的土坝搬到了船上。这样,船往下沉,水往下走,湖水也就全都顺着地洞流到东海那里去了。

  第二天清早,人们起来到外面一看,感到和以往不一样了,好像缺少了什么。又好像多了什么。这时有一个年轻的后生突然嚷道:“大伙儿看,湖边的木头没有了!湖水也没有了!”人们一看,真的没有了太公湖,只有一个桅杆似的大树杆直插往东海的地洞口上。人们猜测,准是观世音南海菩萨见这一方人生活太苦,前来搭救人们的。 从此,人们便在这里开荒造田,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太平日子。

  到了宋朝,由于雨淋日晒,年代过久,桅杆腐烂掉了,用桅杆堵住的海眼又冒出水来。人们为了不再受过去那种苦,就在海眼处建了一座塔,把海眼压在塔的下边,并给这块地方取名叫“定舟”,以永保太平。后来,由于每个朝代都在这里设州置衙,人们便把“定舟”二字改写为现在的“定州”。  返回目录>>>

  民间传说故事 篇35

吕洞宾卖汤团

  这一天,正是阳春三月三,西湖边柳枝儿嫩绿如绿,桃花儿艳红艳红的,四处来耍子的人很多。上八洞神仙吕洞宾,也变成个白头发白胡须的老头儿,挑副担子,到西湖边来卖汤团,凑热闹。

  吕洞宾把担子歇在断桥旁边的一株大柳树底下。他看看镬里的汤团一浮起,就拉开嗓门叫起来:“吃汤团啰,吃汤团啰!大汤团一个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听了吕洞宾的叫卖声都笑开了。有的人说:“老头儿呀,你喊错啦!把大汤团和小汤团的价钿调一调,才对头!”可吕洞宾听也不听,还是照样喊:“吃汤团啰!大汤团一个铜钿买三只,小汤团三个铜钿买一只!”

  人们都笑着朝他的汤团担子围拢来,你掏一个钱,我掏一个钱,都买他的大汤团吃。一歇歇辰光,镬里的大汤团就捞光了。

  这时,有个五十来岁的老年人,怀里抱个小伢儿,也挤进人堆里来。小伢儿看见别人吃汤团,就吵着要吃,但是大汤团卖光啦,那人只好摸出三个铜钿,向吕洞宾买只小汤团。

  吕洞宾接过钱,先舀了一碗滚水,再舀一只小汤团到碗里。那人端着碗蹲下身来,用嘴唇朝碗里吹着气,那小汤团就绕着碗沿,“滴滴滴”滚转起来。小伢儿一见真高兴,舀起汤团正想吃,那个小汤团就像活了似的,一下钻进他的小嘴巴,滑到肚皮里去啦。

  谁知道这小伢儿自从吃了汤团以后,三日三夜都不要吃东西。阿爸着急得要命,就抱他到断桥旁边大柳树下来寻那个卖汤团的。

  吕洞宾听那人如此这般一讲,哈哈一笑,说:“我的小汤团不是寻常之物,看来,你儿子是没福气消受的!”说着就把小伢抱上断桥,猛不防抓住他的双脚倒拎起来,大喝一声:“出来!”那三天前吞进去的小汤团,竟原个儿从他小嘴巴里吐了出来。只见那只小汤团落在断桥上,“咕噜噜”一直滚下西湖去了。

  这时候,有一条白蛇和一只乌龟,在断桥底下修炼。小汤团从桥上落下来,白蛇头颈长,先接在嘴里,“咕嘟”吞进肚子里。乌龟没吃着汤团,就赖白蛇抢它的,跟白蛇吵架,吵着吵着,竟打起来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