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幼儿音乐教育中社会性发展教育研究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5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4打击乐器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一些不太复杂的打击乐器,其往往也会引发学生的使用兴趣,同时也便于幼儿进行学习理解。通过对打击乐器进行演奏和应用,可以让幼儿产生良好的演奏兴趣,同时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也可以学会如何与其他人进行配合和协调。在演奏中,幼儿也可以提升逆神的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一般来说大鼓、串铃、三角铁、木鱼、双响筒、沙球等都是较为常见的打击乐器,在学前阶段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乐器具有简单的操作要求,同时也可以和自然中的声音进行模仿,对于幼儿来说这种声音既不陌生,同时也富有乐趣。现阶段,在进行打击乐器应用的过程中,也可以安排演奏与歌舞、游戏等活动进行融合的方式。这种复合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可以让幼儿的演奏更加有趣,同时也可以更加多变和随意地进行调整,幼儿之间的互助能力、合作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和发展。结束语总而言之,对于幼儿阶段的教育活动来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保障是非常必要的,其也具备重要的操作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学前幼儿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对于音乐教育活动进行重视,同时更好地引入社会性发展的理念。只有充分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具备更加可行的实践思路,社会性发展需求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同时让当前学前教育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坤,许卓娅.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模式能力的研究[J].幼儿教育,2015(33).

  [2]孙莹.浅析音乐教育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分册)[C].2012.

  [3]胡祥云.论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J].成功(教育),2013(3).

  [4]张文惠.音乐舞蹈教育中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大班音乐舞蹈教学活动《铃儿响叮当》之体会[J].好家长,2016(23).c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