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中生态批评的渗透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90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拜伦自由主义诗歌中的生态批评
与雪莱同为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的拜伦,很少去写有关自然的文章,但是他的诗歌《黑暗》却是人们研究拜伦生态意识的一大亮点,也是拜伦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的强有力的证据。拜伦在诗歌《黑暗》中,给我们描写出了一幅世界末日的画面。然而,他描写的世界末日并不是没有依据的,1816年的印尼特火山大爆发给人们的生活带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火山灰遮天蔽日,直到好几年以后才消散。而拜伦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歌中认为,这一切都是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首先是源自于英国革命给大自然的和谐环境所带来的破坏,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就像诗歌中所描述的那样,点燃了一切,也只是维持了短暂的光明,这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写照英国工业革命的。资源是有限的,当资源消耗干净以后,人类文明也会随之而陨落,如同诗歌所说的那样:“世界空无所有,繁华与权力化为土丘,没有季节、没有草、没有树、没有人、没有生命———一整块死亡之土。”拜伦认为这一切是一个“梦”,但又不完全是一个“梦”。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因为印尼特火山大爆发给诗人带来的遐想———英国工业革命虽然给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提高,但是却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如果还要继续下去的话,那么人类的文明必然就是诗歌中写到的那样,“没有季节、没有草、没有树、没有人、没有生命———一整块死亡之土”。而拜伦的这首《黑暗》让很多人想到了英国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看到了它给自然造成的破坏。可以说,拜伦的《黑暗》是对当时自然环境恶化所作出的积极反应。
布莱特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生态批评
布莱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远不如柯勒律治、华兹华斯、雪莱和拜伦。在他的浪漫主义诗歌《赛尔之书》中,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生命的永恒之谷,这个永恒之谷就是我们心中向往的地方。可是这些只能是存在于幻想之中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给自然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布莱特的《赛尔之书》中的赛尔,在很大程度之上就是人类自己的化身。当人类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总会因世界的奇妙而好奇,但是看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破坏以后,人的内心又会像赛尔那样,充满恐惧与害怕。诗人认为工业革命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充满泪水和悲伤的世界,那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给大自然所带来的严重破坏。于是,人类就开始向往工业革命之前的生活,那个诗中描写到的生命永恒之谷中的场景。布莱克在他的诗歌中认为,人类应当建立跟自然之间平等的地位,建立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在《赛尔之书》中,诗歌最后描写了赛尔姑娘体验到了人的喜怒哀乐,同时也看到了人世间的各种苦难。但是她那天真无邪的心灵,无法接受这些磨砺,于是她惊愕、恐惧、害怕、退缩,尖叫着逃回了天上的生命永恒之谷———那个充满光明与博爱的生态乐园。布莱克通过这样的场景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同时也在向我们预示着未来,一场生态灾难带来的可怕后果,就如诗中说的那样:“一片悲伤和泪水之地,没有笑容可以看见。”
济慈唯物主义文学中的生态批评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唯物主义诗人,《秋颂》不仅是济慈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一种生活向往。1816年印尼特火山爆发后,英国几年内的天空都是灰暗的,直至1819年的秋季,济慈看到了那迷人的秋季,于是创作了他最重要的诗歌《秋颂》。在《秋颂》中,诗人描写出了一个安宁、和谐的生态系统。由于这首诗歌是在印尼特火山灰消散以后创作的,因此,它实际也表明了济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虽然在整个诗歌中,诗人主要描写的是秋天,但这却隐含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诗人描写的这样的场景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才能实现。这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诗人对工业革命给自然造成的破坏的极度不满,但他也只能用美好的秋天来对照工业革命给大自然带来的满目疮痍。
生态批评涉及到了很多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努力改变人跟自然间的不平衡现状,改变人类认为人是地球的主宰的认知,让地球成为一个真正的生命乐园。在全球生态危机不断恶化的今天,生态批评在提高人类生态意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生态批评的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作家的选择和思想,也使得浪漫主义文学有了新意,让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文学作品,焕发了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