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试论网络浪潮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9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校园行为文化发生异化

  行为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中对精神文化的反映。绚丽多彩、独具韵味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动态中展示了校园文化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拓展、充实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行为文化犹如一只触摸不到的手拉近了学生彼此间心灵上、空间上的距离,恰到好处地强化了个体对群体依赖、归属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与生活对话,以坚实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精神对话,可以加强修养、开阔视野、维护心理健康,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世界中虽未应有尽有却也是面面俱到,网络新闻组、网络论坛、电子邮局、电子商务、娱乐频道、个人主页等等构建了一个新的行为空间。网络的超时间、超空间特质,以及受众百分之百的主体选择性,必然引发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

  网络浪潮下,大学生的行为模式有了深刻的变化,“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受到了触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休憩方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一种“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的平面化、虚拟化特征充斥着校园交往方式的主流。网络的跨地域性、即时性在为学生交往提供有效途径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隔阂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情感交流的屏障,出现了人情淡薄,人际关系疏离的迹象;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心游万切,“逐万物而不返”,使得学生热衷于对个人心理的休戚,情感的宣泄,享受优劣的`计较和关切,淡化了对群体和个人生命意义的关怀,身心游离于校园文化活动之外,减少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出现心理自锁、自我至上、群体意识淡薄的情况。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进行文化传递,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现,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是和谐人际交往和高品位文化活动的融和,对校园文化的“传递”起到了促进和调适的功效,促使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校园文化的濡染和熏陶。网络对大学生行为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待生活群体归属和对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的程度,深刻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质量。

  3.校园文化的物质层与制度层变得模糊

  同行为文化一样,载刻着校园变迁,蕴涵着校园文化价值的物质文化和在长期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文化都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能够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而制度文化的规定性给学生提供了行为模式,为校园正常的生活、学习、科研诸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网络化趋势在对上述校园文化的几个层面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正逐渐染指校园文化的物质根基和制度规范。

  在物质层上,随着三维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网络在不断地刻画出引人人胜的虚拟现实,对这种虚拟现实的过度迷恋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对校园环境文化意义上的关怀。另外,由专家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界面模块所构建的“虚拟大学”在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的同时,也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分界。正是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在一部分学生眼里校园建筑变成了冷冰冰的存在,弱化了大学校园的物质现实性及其所体现的文化价值,骤降了人文氛围的温和。在制度层上,网络的信息架构及创新对现存的制度规范或制度存量的渗透将日益深人,既存的制度必然要有所变动去适应网络化趋势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要求。制度的规定性仅是制度文化的一个表层体现,其深层次的涵义是人与制度的结合情况,即制度的运作状况。虽然网络也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和所谓的“游戏规则”,但是在开放共享、时空超越的网络空间里以及虚拟交互的运作方式下,网络的制度又是无秩序的、不确定的,对大学生的规范效力是微不足道的。在网络上随便惯了的大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对校园规章制度的抵触心理,模糊了校园制度的规定性,导致各种违规现象(如利用上课时间上网,上网“包宿”)的发生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校园制度文化。尽管网络化趋势对校园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影响还不是十分明显,但从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发展角度而言,对此我们的确应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