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中国唐代的茶文化(第2页)

本文共计51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陆羽之前,饮茶和“瀹蔬而啜”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怎样讲究道,有道也不会大行。但陆羽通过《茶经》对如何采造茶叶,怎样烹煮,应备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饮用一一加以总结和倡导以后,把茶叶的饮用,由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提高和发展为一门专门的技艺和学问,这时,也只有到这时,我国才开始重视和产生讲究饮茶之道。

  这就是说,在《茶经》和最初的茶道中,陆羽和大家在讲究饮茶之法的同时,一开始就提到和就具有精神的一面。而这精神的一面,不是来之于其他,恰好正是从茶文化的淀积中承继过来的。

  《茶经》提出的茶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饮茶者饮茶时要修心养性,效做这样的人。陆羽《茶经》中饮茶之道要求做精行俭德之人的这条,如溯其源,我们由《晋书》桓温和陆纳传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视之为是“素业”,即可找到其根缘。当然,当时在中唐陆羽、皎然等倡导茶道之时,关于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不只是要求做“俭德”之人一点,至少从皎然的看法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尔真”,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厚的。

  8世纪继陆羽《茶经》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书《茶述》,其对茶和茶文化特点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几句,对茶道在物质上如何更好愉悦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养,说直接些,有点现在茶道宣扬的“和敬清寂”的韵味了。

《茶经》对唐代茶文化的贡献

  《茶经》诞生于公元758年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由于该书的内容颇多。所以,这里仅介绍该书的一般情况及其有关茶艺的大体内容。

  《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路、十之图。

  一之源,概述我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侯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他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陕川有两人合抱者。”当时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其树龄当上推千百年,证明了我国茶的原生树情况,雄辩地证明了我国是茶的原生地。陆羽还介绍了我国古代对茶的各种称呼,从文字学的角度证明茶原产我国。在本章,陆羽又从医药学角度指出茶的性能和功用,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除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懒、百节不舒的功用。

  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

  三之道,讲茶的制作过程。

  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我国饮茶的历史。总之,五六七三章集中反映了陆羽所创造的茶艺和茶道精神。煮茶过程不仅被陆羽生动的艺术化,而且运用古代自然科学的五行原理强调煮茶应注意的水质、火候。茶用名茶至嫩者,精制封存以待用,不使精华散越。火用嘉木之炭,而忌膏木、败株。水用山中乳泉,涓涓江流,离市之深井。煮茶讲究三沸,还要欣赏其波翻浪涌的美妙情景。保其华,观其色,品其味。在陆羽笔下,饮茶决不象煮肉、熬粥一般为生存而造食,而是把物质的感受与精神的修养、升华联系到一起。陆羽说:“天育万物皆有至妙”,“所腐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食,食与酒皆精板”,也就是说,衣食住行都要追求精美的情趣。所以,他把饮茶过程也看作精神享受过程。七之事,总结了我国自神农、周公以来饮茶的传说和历史,使人们看到一个不断升华、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们研究茶文化发展史的基本材料。

  人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位次,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条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州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这种对科学认真、执着的态度,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效法。龙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条废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