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71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四、放飞情感思绪,用美好的情感创造美
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激发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过:在艺术作品中,发现是美的东西,通常不是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发现的。因此,想象力是创造美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教学《再别康桥》时,当我们读到“金柳”、“青荇”、“星辉”时,可以感受到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恋恋不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可以体验到苏轼面对美景时的超脱情怀。所以说语文教材是一种很好的、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美的素材,这个素材中的自然、人物、历史、风俗等都体现出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的满足,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或含蓄深沉、或热烈奔放的美,继而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学生的想象,就是对于美的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拓展的过程就是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对这种行为给予鼓励,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发挥其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结合当地实际的教育情况,充分发掘和应用当地的教育资源,选取出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额外的文化美育资源,充当语文教学的鲜活案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得到理性的提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逐渐将在作品中、意象中蕴涵着的美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小琴.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师版),2010(8).
[2]潘伟志.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课堂审美角色漫谈[J].教学与管理,2012(18).
[3]孟昭水.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第2页) 第二篇
摘 要:北雁南飞本是一种自然想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它已经拥有了自己特殊的意义。在诗,戏曲,小说中都得到广泛的运用。
关键词:北雁南飞;意象;意义
北雁南飞本是一种自然想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但它已经拥有了自己特殊的意义。在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中,作者将北雁南飞作为一种离别的意象使用。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作者更将这种意象所代表的离别之情渲染的恰如其分,将“北雁南飞”的动态意象与“碧云天,黄花地”等静态意象组合在一起,不但将张生与崔莺莺离别时的悲伤渲染地淋漓尽致,更将“北雁南飞”这一意象所代表的离别之情充分表达出来,达到震撼的效果。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张恨水进一步运用北雁南飞这种意象,将自己的一部小说起名为《北雁南飞》,透过表象,将北雁南飞作为一种象征,暗示小说的结局,寓意小说主题是分别。
北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百度百科对大雁南飞这种习性这样解释道:大雁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阵整齐,称之为“雁阵”。当古人看到“北雁南飞”这一自然现象后,不自觉地用特有的“东方认知文化”[1]对其进行阐释,不断地对“北雁南飞”这一意象进行感悟,最终形成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首先,在唐代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中,作者便写出“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全诗发端即缘物起兴,用萦绕山峦的悠悠白云衬托隐者(诗人自己)起然物外、怡然自得的情怀。接着笔锋一转,由相望引出等高又由心逐飞雁引出绵绵情思,表达诗人‘怡悦“中犹有淡愁对友人热切的盼望和无尽的思念。而且一颗驿动的心也早已追随飞雁到了友人身边。然而无论诗人如何驰目远望都无法看到友人的身影,就连鸿雁亦消失得无影无踪。[2]诗人以“心随雁飞天”写自己由于望不到友人,站在高山处,心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作者登高望远,又感伤友人与自己分离,看到大雁从北向南飞去,从表象上自然感悟到离别的忧伤,自然的将“北雁南飞”作为一种离别的.象征提出,以抒发自己的离别悲伤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