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参考文献 > 正文

建筑学论文参考文献(第2页)

本文共计759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6]屈大均(清):《广东新语》,《恭岩札记》

  [7]张九龄(唐):《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130

  [8]张廷玉(清):《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递运所》

  [9]梁廷桁(清):《越秀书院志》,(转引自《南汉书》,《夷氛纪闻》)

  [10]粱廷楠(清):《粤海关志》,第5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

  [11]王在晋(明):《海防幕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4

  [12]陈寿(晋):《三国志·吴志·陆胤传》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13]黄培芳(清):《羊城西关纪功录》,《番禹册金录》,《嘉庆七年会试齿录》

  [14]陈薇著.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6]傅熹年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建筑学论文参考文献(第2页)4

  [1]黄成铭,杨忠智.铁路运输建设项目应开展后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4):30-33

  [2]张飞涟,周继祖.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J]综合运输,2010(12):25-28

  [3]黄恺.积极开展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J]城市开发.2011(10):76

  [4]汪红霞,商业地产项目引入后评价的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9(6):93-95

  [5]曲琳莉.正确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299

  [6]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观论与文践,2011(3):18-21

  [7]倪枫杰,黄金枝.工秤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9,31(11):103-106

  [8]许晓峰,肖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9]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五英,于守法,张汉亚主.建设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王超.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2]牛志平,朱,何孝贵.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0,19(3):25-27

  [13]刘月明.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判据分析[J]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3):36-38

  [14]刘荣刚.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炯,贾仁甫,郭永利.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当代经济,2008(10),151

  [16]黄昀,黄文杰.项目财务后评价的一点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l.8(12):68-71

  建筑学论文参考文献(第2页)5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5

  [2]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牛维麟主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姜奇平.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批判.互联网周刊.2006.4.3

  [6]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Scott A. New industrial space, London: Pion,1988

  [8]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厉无畏编.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张京城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12]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

  [13]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建筑学论文参考文献(第2页)6

  [1](法)埃德加·莫兰.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2]李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01.

  [3]王侠.发展可再生能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9.

  [4]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1-162.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63-64.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0.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黄谷兰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7,22-37,62-6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