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第2页)
本文共计292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明志——民族精神教育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所以,美术学习是不能脱离文化背景的,这里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保持民族文化与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问题。”美术教育应结合现代历史文化背景,突出民族文化的主体特色,使其赋予现代生命意义,从而美术的人文倾向更加明显,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继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塑造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学生少了精神力量的支撑,当人们为更多的功利所熏染时,很少有人停下来与心灵对话,也很少有人去思考;没有精神底蕴和内涵的文化环境会对青少年产生怎样的影响。清华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不正是教育的滑铁卢吗?所以,教育应有它“天下为公”的理念,有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风骨,有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精神的支撑,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和高度。美术,当教出民族文化的大气,当教出民族精神的崇高,如我教《中国结》一课时,告诉学生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的吉祥饰物,通过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结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深刻意义,从而贯穿民族精神的教育。
四、成才——终身教育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人才”就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的代名词。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摧残了多少有才华尤其是具有艺术才华的学生,而今,我们重新认识了“成才”这个概念,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绝对标准,课程改革真正体现了深层次的价值观,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超越知识的智慧教育,是超越现在的终身教育,它要使人人成为主动适应未来变化的人,它贯穿的是人终身发展的观念。
应当指出的是,美术由于其学科的特征,其人文教育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科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综上所述,顺性、达情、明志、成才四个环节相互依存,层层递进,最终才会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单纯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的美术课程,应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原到一种完整的艺术情景中,渗透到某个人文主题中,这种围绕人文主题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很容易、很自然地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实现人文内容与“双基”的沟通。围绕人文主题的学习,还可以真正实现多艺术门类沟通和融合,使学生形成综合艺术能力。在当前课改的大好背景下,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必将得到充分的展现,美术学科必将焕发更加靓丽的风采。
参考文献:
[1]辜敏,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