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人文素质中视觉素养的教育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6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文人教育的中坚在这场改革中注定要全面推进。针对视觉文化的特征,找准视觉文化与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的关系,应把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从培养艺术家的精英式教育转向把美术作为一种普世文化教育上来。因为,我们的时代不仅需要艺术家,更需要具有较高视觉文化修养的社会成员。面对新的社会要求,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

  第一,重点培养学生对形式的敏感性,提高学生视觉思维能力。艺术的形式语言的演变是视觉艺术史的本质内容。“一旦学生的视野开阔到明白了好的形式是有意义的表现载体,他们就会同样明白,通过形状、色彩所表达的功能甚至会超越对某一特定历史和社会情况的反映,他们还有更广泛的人文意义。”②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特定形式风格,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社会文化的积淀,对形式语言的学习与探索是艺术的生命之所在。

  人类最早的审美感受并不是对所谓具体艺术品的感受,而是对形式规律的把握,对自然造物秩序性的感受。在与自然长期的接触中,体悟了客观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疏密、变化、统一等自然规律性和秩序性。艺术作品中的形式法则是从自然物象中抽取出来或是整个自然节律的同构。对形式构成原理的把握是阅读与审美的统一。平面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往往呈现多种对比范畴的特点。如重复与交错、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等。毫无疑问,形象要素的感染力不仅仅来源于形象本身,更来源于这些对比关系的和谐调配。

  第二,实现从传统的塑形能力培养转变到对固有图像的重构能力培养上来。在传统艺术中,图像首先是人工塑造的,艺术基础学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制作人工图像的手艺。后来摄影技术的发明,实现了成批生产逼真图像的梦想。如今信息技术的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更准确,还可复制传播的图像。因此,手工制作图像已不再是美术的唯一课目。在视觉规律与现实视觉环境的碰撞中,图像形式要素与结构方式再次被凸现出来,成为审美范畴里的重要内容。

  在制图技术发达的今天,从生活中获取一个形象素材已是十分方便,然而,此时的形象魅力则更多来自于它所包含的形式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传统美术基础训练中强调扎实造型基本功,注重利用绘画要素塑造写实的形象,去营造一个与现实相对应的真实空间,忽视了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本身所不可克服的二维延展性。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艺术的表现性存在于结构中。”③而在平面上把握具象与抽象的组织秩序和排列关系是我们首先要训练的能力,也是我们完成视觉阅读时必备的视觉素养。视觉图像语言的成熟与完善标志着图形表达和图形本身作为信息载体的成熟与独立。自觉运用图形结构和形式法则的知识去整合图形语言信息在今天变得十分重要。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艺术的媒介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性。树立材料意识,把握材质与审美及社会文化积淀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是当代美术教育又一个重点。材料是图像的视觉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材料本身就是图像语言,和形式要素一样折射出时代的文化特征。因而,研究材料语言,是提高视觉文化素养的重要补充。古典的艺术家对材料都有极深的研究。不过,我们今日的材料教学与以前在目的上应该是不同的。传统艺术注重再现,为了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再现的事物上,尽可能地突破表现媒介的限制,增强材料作为表意的中介的“透明性”,使观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作品的叙述表达上来。其实,材料不仅作为艺术表现过程中的媒介,与材料有关的质料、重量感、颜色、硬度等也是艺术结合时代最直接的要素。它自身的表现力被凸现出来,成为艺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对材料语言规律的研究和对材料表现方法的研究,让学生尝试材料语言、造型语言、色彩语言的相互转换,提高他们对不同材料品质特色在运用中体现的审美价值的敏感性与判断力,进而提高对不同材料的结构与画面形式结构、物象结构相互关系的协调能力。因而可以说,对材料作为艺术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将成为美术教育新的亮点,它属于一个全新的21世纪的教育观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