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前教育的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611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到四五岁时,脑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发展,六岁以后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将很难把握未来遇到的各种挑战和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1、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很大,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好问、认识具体形象、模仿性强、无意性大。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化,便于幼儿接受和理解。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
发
2、智力开要科学进行
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说,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一般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发幼儿的智力: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提高幼儿记忆力;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鼓励幼儿的创造力。专家认为,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
3、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上面已经提到,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艺术启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歌手的声音唤起勇气。”婉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又可以使人潸然泪下。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
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第一,家园结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用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幼儿成长手册,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第二,榜样激励。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非常重视,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的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第三,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种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对老人却不够孝敬。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