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前教育 > 正文

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材料投放研究的论文(通用6篇)(第6页)

本文共计1278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提高了学生兴趣

  体育活动时,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喜爱的项目,又有场地、器材以及活动时间,同时配有专门教师的辅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指导老师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学习技术的自信心,让比赛与练习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参加活动的同学更好地掌握该项目的技术,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参加体育活动课后学生体育兴趣明显增加

  通过对360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课后的体育兴趣的改变调查,我发现参加体育活动课后,学生的体育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喜欢参加活动课的学生由参加前的59.8%增加到78.1%。通过分析,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上课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时,既要考虑练习密度,运动量的大小,又要考虑学生技能掌握情况,严格按部就班,统得严、管得死,学生的体育兴趣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而体育活动课,则由学生自己决定其组织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聪明才智得到尽情的充分发展。可见,活动课的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2.选用项目适应学生需求

  学生随着知识量的增加,意识的个性化,对体育活动项目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他们喜欢一些趣味性强、易于组织比赛又便于开展的项目。为此我有意识地选用一些球类项目做为活动课的内容。而球类运动的一些项目,其技术可易可难,运动量可大可小,对场地的需求也并不高,易于掌握又便于开展。学生也希望能在学习期间掌握一至二门运动技术,为日后步入社会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三、体育活动课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体育活动课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同学之间可以自由结合、自定目标、自由支配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在这些练习中,学生之间的接触程度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教学中不多见的,学生随时会和一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进行对抗或合作的练习。在这些练习中,学生扩展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了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了被助与助人的快乐,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同时,体育竞赛,也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课组织形式。学生在团体的对抗活动中必须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团结一致,战胜对手。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品德在体育竞赛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经过一年的实验,学生的身体素质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与活动项目相关密切的相应素质变化尤为明显。如篮球对50米和800米、1000米的成绩提高较明显。因为篮球是在不断奔跑中进行,需要耐力和速度等素质比其它项目要高;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对铅球成绩提高较明显,这是因为活动时一节课无数次挥拍击球,其力量素质相应地提高到重要位置;排球、篮球对立定跳远成绩提高较明显,因其练习或比赛时,起跑扣球、抢篮板球等弹跳力就得到相应发展。同时,活动课是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必要时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练习时间。据测定,活动课一些项目练习密度高达85%,最低也不低于60%。俗话说:“兴浓不知度”,在不知不觉中身体得到锻炼,相应身体素质也得到提高,学习的精力也更加充沛。

  另外,体育活动中学生经常处在跑动、躲闪、追逐、对抗等状态,这些动作的状态容易使学生发生滑倒和冲撞等现象,尤其是初中学生安全意识较弱,自我控制力不强,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所以对初中体育活动课一定要考虑活动的安全性、科学性、实用性等,应该注意如下三个内容:

一、注意初中生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大;男女运动能力有了一定的差别;容易疲劳也容易恢复;具有求知欲强、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等特点。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针对性,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初中生的活动内容和方法。初中男生青睐勇敢行为和攻守性动作,宜选用对抗性强、竞争激烈的活动;女生则喜欢节奏明快、韵律性强、柔软协调富有美感的动作,以选用动作简单、竞争比较平和或有舞蹈动作、音乐伴奏的活动为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