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资源开发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449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依托互联网,构建校内外资源共享系统
课程资源与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并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课程资源。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注重与课程的联系。面对实践教学基地不足,课程资源开发滞后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形成校内外联动互通的课程开发共同体,连结学校、社区、企业,实现学生校内学习,校外实践的发展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的范围,解决实践教学基地短缺的问题。建立校企合作,利用互联网机制,建立网络平台,由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学生与实践基地的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利用网络资源,培养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当前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互联网+”思维的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不足,导致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务之急。首先,培养教师对教材的多样化开发能力,改变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次,培养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发课程资源是为学生服务的,同时,学生也是有待开发的资源,学生的品格、行为习惯、学习方式都可能成为待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资源的开发。最后,形成教务部门统一规划,教师主导,专业技术人员配合的课程资源开发人力系统。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弥补教师互联网运用方面的不足,在教务部门统一规划下,共同完成课程资源开发工作。
4.建立规范的制度,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完备的制度保障,课程资源开发中信息收集,网络平台开发,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拓展都需要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保障收集的信息可靠、实践基地质量高、网络平台更新及时,通过互联网监控,保障课程资源开发工作高效。“智慧校园”将云计算、物联网、虚拟化引进学校,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流、相互感知的接口,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了校园内部的整合,同时,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企业引进高校实习生,建立校、地、企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解决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后顾之忧,让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热情蔓延到社会中,实现课程资源全方位,多元化开发。
总之,高校对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为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大数据系统,从点滴做起,逐步发展。“互联网+”和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不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只要革新观念,建好机制,教师、学生各司其职,紧跟互联网发展的潮流,提前做好准备,“互联网+ 课程资源开发”将会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