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资源开发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49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4.现有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偏低
历史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科目由来已久,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多是对教材的开发,学校和教师都存在对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只注重对教材的讲解,完全是“教”教材,忽视了对活动、图书馆资源、校园建筑、班风、校风、师生关系等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只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和薄薄的书本上,现有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极大浪费,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制度化支持
制度保障和社会支持是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保证和动力。从我国教育制度的层面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受益较多的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的学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则因为互联网普及率不高,网络覆盖不到位而受到限制。缺乏制度的保障,使运用互联网开发课程资源的工作受到重重阻碍。社会对教育比较重视,但是资源分配不均,学校发展不平衡,使追求名校名师之风盛行,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缺乏必要的社会力量的支持,课程资源开发将举步维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所以,社会力量将成为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赢得必要的社会支持将为高校赢得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
三、高校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高校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充分,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产生,源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是智力资源相对集中的场所,承担着创造和知识生产的'重任。课程资源开发理应包含在大学的使命与责任中,高校应主动承担起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任。然而,很多大学在这方面却“默默无闻”,经常缺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存在着因办学规模扩张导致校舍面积不足,教育经费紧张等问题,致使条件性课程资源不能配套跟进,校外课程资源难以选择,现有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最根本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淡薄,缺乏制度上和资金上的有效保障,不能保证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和连贯性。
从教师层面来看,其一,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狭隘,对课程资源的内涵缺乏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大多数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都是凭自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往往是不够全面、客观和深入的。其二,教师自身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功能认识不清,由于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结构、能力和道德观念等都可以实现课程目标,所以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功能定位,才能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并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有用武之地。其三,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自主性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合法的课程资源决策权力。除此之外,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空间和无限的课程资源之间的比例失调,使不少教师或视而不见或手足无措,教师还面临来自家长、社会及舆论等方面的阻碍。
从学生层面分析,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难以在短期内适应课程资源开发对自身的要求,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个性兴趣等难以被学生自觉地认识并主动发掘,难以引入课程资源开发轨道。学生虽然对网络感兴趣,但也仅限于娱乐,很少有人能真正掌握网络技术并为自己所用。
四、运用“互联网+”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
1.搭建网络平台,构建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智能系统
“互联网+”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未来教育大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改变以前把互联网当作“轮胎”的旧观念,树立互联网是“发动机”的新理念。新时代的课程资源开发需要实现系统化、网络化、校本化相结合的裂变式增长,这就要求做到:
(1)依托互联网搭建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系统,课程资源怎样开发,由谁开发,开发后如何实施都将纳入这一系统,形成先进、高效、稳定、可靠的网络化管理方式,系统以课程资源为核心,显示课程资源的使用频率、开发状态等,将学生、教师、校内外所有被开发的资源都收纳进来,用大数据直观展示资源的运行状态。
(2)搭建微信公众平台,依托手机、平板等移动媒体,将全部资源模块化,这样资源的管理和搜索更方便,有效利用手机、平板等媒介,来解决课程资源开发中信息更新滞后、信息孤岛、资源重复利用、资源浪费等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帐号的建立,搭建起课程资源与学生、教师之间的桥梁,解决当前课程资源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