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解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资源开发论文

本文共计449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解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资源开发论文

一、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现状

解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资源开发论文

  当前,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研究主要涉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原则、特点、策略等方面。

  一是对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进行研究。从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中建立正确的课程观,课程资源开发要突出特色,范兆雄对我国现代课程资源短缺问题进行了探讨,到近年来,张春利、李立群研究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与对策等,可见我国学者对课程资源开发进行了不间断的深入探究和挖掘,使课程资源开发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二是对单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由于课程类型的多样性和课程性质的不同,单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也成为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吴文生和曾军宏就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点以及地方美术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内容做了研究。段长波、李颂华以高校体育课程为例,对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现状、问题、改革策略等进行深度探析。于云荣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例,从明确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出发点,抓住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点,把握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点,凸显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闪光点,寻求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拓展点五个方面,探析了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多维路径选择。关于单一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还有很多,涉及的学科也很广泛。

  三是依托新媒体进行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新媒体的出现,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平台。李林、魏晓俊研究了慕课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开发,依托慕课这一外显形式搭建起课程资源开发的平台,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步骤、开发路径、开发方式及高等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楚京予、余本功等人通过分析慕课平台中教学资源的组织要求,设计出了慕课平台中教学资源的组织方案,为慕课平台中的个性化学习、相关课程的智能聚合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无论是单学科还是多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都是为学生、学校服务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学职能的丰富,高校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不能仅仅进行单一的内容上的研究,还要与社会发展接轨。

二、高校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滞后

  在“互联网+”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高校缺乏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开发理念,仍沿袭旧有的开发传统,对新鲜资源缺乏敏感度。高校缺乏有特色的学生培养方案,目光依旧停留在已有的课程资源上,对原有资源做重复开发,对新资源却不闻不问。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改变着个人和社会的交流沟通方式,高校却排斥这一新生事物进入课堂,把手机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元素也未尝不可。

2.课程资源开发人力资源不足

  “互联网+”所“+”的是教师、学生和所有社会成员,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都可以被加在互联网的大旗下。“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开发却没有有效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单独由指导教师来完成毕竟能力有限,视角单一,指导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生成能力有待提高。在新媒体素养方面,教师应用新媒体技术指导学生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往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不了解新时期课程资源的含义,忽视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以“应试教育”为主导,仅把教材、习题、多媒体等作为课程资源。互联网网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参与到高校课程资源开发这一工作中来,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造成人力资源不足。

3.课程资源开发保障不力

  高校课程资源开发并非是一项单纯的课程设计活动,而是需要实物来支持课程实施,保障教学目标实现的综合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制约着课程的实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未能以学生实际需要为依据,而是根据高校固有资源,缺少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位一体的共建的、科学的、规范的实践教学基地,未能利用互联网整合校内、校外课程资源,未能将校园与政府、企业有效连接,实现网络化管理。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较少涉及实践操作。此外高校实验室、图书馆、活动室资源严重短缺,无法满足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利用互联网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