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式子宫切除术在妇产科的临床效果论文
本文共计25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阴式子宫切除术在妇产科的临床效果论文
摘要:
目的针对阴式子宫切除术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收集本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这一期间收治的60例行子宫切除术的妇产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为对照组,该组采用传统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另外一组为观察组,该组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最后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后,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的对比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中,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需要行子宫切除术的妇产科患者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的创伤性较少,可以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预后,同时该方法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因此,该方法值得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当中,并且大力推广。
关键词:
妇产科;阴式子宫切除术;应用效果
在医院妇产科的临床治疗当中,子宫切除术并不少见,其中主要包括子宫全切术和子宫部分切除术以及扩大子宫切除术等三个类型[1]。临床中常采用该术式治疗某些原因导致的子宫出血和附件出现病变以及子宫肿瘤等。而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中的子宫切除术通常采用开腹式手术进行治疗,但是该方法的创伤性相对较大,术中出血较多,术后恢复也相对较慢,使患者的痛苦大大增加,因此,该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弊端。而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手术方法的缺点,本文对需要行子宫切除的患者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详细研究数据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这一期间收治的60例行子宫切除术的妇产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中,患者的年龄在28~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3.5)岁;在观察组患者中,患者的年龄在29~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3.8)岁,以上两组患者均为已婚患者,同时均符合子宫全切术的手术指征。两组患者对本次研究均具有知情权,并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开展本次研究。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指征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比较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本文对其具体治疗方法不做详细赘述。观察组患者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医护人员在手术前3天对患者进行肠道准备和阴道冲洗,通过气管插管方式进行麻醉处理。根据患者自身的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切口形状,在手术过程中,应将阴道和直肠间的间隙以及膀胱宫颈间的间隙进行有效的分离,从而减少术中出血,当需啊哟在阴道粘膜和宫颈交接的位置进行环切操作前,应采用生理盐水和1:250的40ml肾上腺素AD进行注射。在分离子宫前后腹膜阴道直肠间隙和宫颈间隙之前,应需要将其反折和结扎,采用手术钳夹将子宫血管、圆韧带、骶韧带和主韧带等相关附件进行切断,将存在病变的子宫取出。最后通过吸收线对其进行缝合处理,放置引流条。
1.3观察指标。针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进行观察对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5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完成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