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化学论文 > 正文

当下高级生物化学学科发展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627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5结语

  高级生物化学是生物工程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基础课程,为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性和综合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该课程涉及生物化学的抽象理论,同时和实践常识相关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开拓精神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对教材、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可在教学过程中把最新的信息、方法向学生展示,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还可以通过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内容将理论知识变为感性知识,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篇: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改革

  文章基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对创新能力的要求,针对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内容相对落后等现状,提出了新时期强化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是生物类及其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学科间的广泛交叉和渗透,使得“高级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成为介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一门学科。它需要研究生在已有生物化学及相关基础知识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更高层次地理解生物化学的原理、现象和发展。因此,如何在本科已有知识基础上深化认知水平,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成为该门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2011年2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增强其创新能力为核心,主要方法是靠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科研和实践环节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向国家经济主战场和科研领域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所高校的学科及科研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笔者长期从事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尝试将课程教学与提高研究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实现课堂主体由教师抽象灌输知识向学生主动摄取知识转变,从而探索与研究生创新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教学新方法。

1.传统的“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单一。

  “生物化学”课程在很多院校的农、理本科专业中已有教授,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考试科目,一些院校不能理解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对该门研究生课程仅冠以“高级”二字而已,不管是课程大纲还是教学内容、实验手段仅是本科阶段的重复,教学课件只是在本科可见的最后增加一些参考文献、国内外较新的研究进展,实验内容仍然是基础的离心、层析、电泳及蛋白质分离、纯化、鉴定,迫于课程学时安排,最多涉及一到两个生理生化大实验,或者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完全无法体现该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传统教学模式中主客体的颠倒,成为生化、分子生物学这类抽象、复杂的课程完全成了死记硬背的记忆内容。

  1.2教学计划对研究生动手能力、查阅文献等综合能力培养关注不够。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重理论讲解,学生疲于应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传统的“高级生物化学”课程设置中理论部分一般占据2/3左右,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模型,试验部分多是教师安排实验,示范操作后,由学生重复。也没有考虑到课后研究生应该查阅文献、参与学术报告,主动探索新知识与新内容。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很多研究生丧失了提出问题的能力,更别说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了,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畏学的情绪,完全没有达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2.新的探索模式

  2.1教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依靠课程改革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授课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