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化差异因素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17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教育,从小就接受不能太自私,不能只考虑个人,要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在发生矛盾时,要牺牲个人利益等教育。而美国人似乎更注重个人,甚至以法律形式规定: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力,任何人、任何机构或政府都不能干涉别人行使个人权力。他们崇尚个人奋斗和成功。在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指使下,中国人会认为英美国家的人太自私自利,而他们又会认为中国人太傻、太迂腐可笑,不会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因此,无法合拍相处,但如果能事先相互了解各国的主流价值观,给予相互的理解包容,就能够更成功地相处、交流。
三、社会关系观的差异
在社会关系方面,中国人喜欢设法和不同圈子里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网,以防关键时,利用这些关系办事。而美国人认为,个人努力、奋斗是成功的最佳途径。他们尊重靠个人刻苦、奋斗而成功的人,同时对祖产继承也从不引以自豪或沾沾自喜。观念支配着自己的行为,在不同观念的支配下,会出现不同的行为表现,即行为上的格格不入,因此,只有相互理解、尊重,才能和谐、融洽的相处,也才会出现真正意义的沟通、交流。
四、感情观念的差异
在感情表达上,中国人相对保守、含蓄。一般不太直接也不轻易向别人表露感情。而美国人则相当激情、直率、开放。“ILoveyou”这个句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而在我国,即使恋人之间在公共场合也不常说。在家庭情感方面,西方人更倾向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性,孩子成年一般都要离开家独自居住、工作,不像中国家庭结了婚、生了孩子,还与父母住在一起,父母也乐于享受这样的天伦之乐。因此,在相互充分了解感情观差异的情况下,双方会更容易相互理解,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因此差异而出现的误解。
五、典故、谚语、俗语的深入、广泛了解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历史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也泛指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中文的“孔融让梨”,英语中的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一般都是通过口头流传下来的,而且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如“造烛求明,读书求理”,英语中的“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念)。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普通民众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英语中“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典故、谚语、俗语都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由于它们的语句结构并不遵循通常的语言结构形式,有其特定的含义,而且牵涉到太多的历史、文化、民俗事件,如不多接触、了解,会直接、完全地阻断人们之间的会话交际,会成为交际中直接的、严重的障碍。因此,要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者,必须了解所交际语言的相应的文化背景。
六、结束语
文化差异的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工作、价值观、信仰、习惯、法规、制度的各个方面,虽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但都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不同文化者双方之间的语言交际。要消除这些差异,除了通过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等媒介的熟悉和了解外,还需要多交际、多接触,正如学中文一样,在交际中了解、感受、体验、提高,只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提高交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