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异化与回归路径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512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公共”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回归路径
只有在“公共性”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公共艺术教育回归应有的正途。
3.1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多途径、多层次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和表达的。艺术世界丰富无比,涵盖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诸多艺术形式。艺术教育具有多样的内容层次,如艺术理论、艺术赏析、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等。这种特点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多样化的,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有实践活动。所以,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要开设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选修课程,加强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联系,多增加一些艺术实践类型的课程,加强与社会的艺术交流,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3.2以培养艺术素养为目的实施教育
要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演唱家、演奏家、演员或者学者,而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实际教学中,一切活动都要以艺术内容为载体和媒介,引导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注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认知艺术、感悟艺术、表达艺术。
3.3注重艺术体验与艺术参与
艺术体验是掌握艺术形象、感知艺术情感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它强调学生对多样艺术内容的积极参与。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才能更好地发现艺术的美。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艺术实践和体验应该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水平是次要的。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就会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不由自主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
3.4施教对象的公平原则
在高等院校,每一位大学生均应享受平等的艺术教育权利,均应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应当充分考虑其公平原则,学校应当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的艺术教育需求,使素质教育全面地、真正地落到实处。
3.5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公共艺术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艺术需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相应的课程。要调动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促使学生成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l]薛芳.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蔡岳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84-85.
[3]李瑞.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4]李顺庆,秦杨.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7(6):19-21.
[5]苏玲,等.深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99-101.
[6]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