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异化与回归路径论文
本文共计512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异化与回归路径论文
摘要:
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综合涵养、发掘大学生创造潜能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凸显。文章对90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提出了回归路径。
关键词:
公共艺术教育;教育异化;回归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公共艺术教育及其独特作用愈来愈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反思,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综合涵养、发掘大学生创造潜能的有力支撑,成为营造优良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手段。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实效分析
为了解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课题组于2014年6月至10月,对宁波市4所高校非艺术专业大三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35份,有效回收率为87%。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37.9%,女生占62.1%;文科学生占52.4%,理工科学生占47.6%;城市户口学生占45.3%,农村户口学生占54.7%。调查活动使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190后大学生艺术素养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比较积极的审美观与艺术观,具有比较明显的艺术偏好。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四个艺术门类中,音乐是大学生最为喜欢也最为擅长的艺术门类,而喜欢和擅长舞蹈、戏剧的人数相对较少。对于中、西方艺术,大学生更喜欢中国艺术;对于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大学生更喜欢古典艺术。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优于艺术技能水平。调查结果还表明:90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文科生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明显高于来自农村、乡镇和县城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处于较高水平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文科专业、女生、城市户口、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接受艺术教育形式多样且时间较长的人群。关于“影响艺术素养的主要因素”,有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是自身的兴趣,家庭的艺术氛围影响被排在第二位,学校的艺术教育被排在了第三位。这表明,大学生并没有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提升艺术素养的最重要因素。
1.2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评价分析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二是各种校园艺术活动。宁波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公共艺术选修课、校园文化艺术节和邀请艺术家或社会艺术团体进校园专场演出。本次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主要涉及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形式与资源、教师素质、课时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评价为中等偏下,对教师素质、课时安排的评价为中等,而对教学内容、形式、资源等3项的评价均低于中等水平。其中,艺术课程形式与资源的得分最低,这说明他们对目前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和资源的丰富性、新颖性认可程度不高。有的学生反映,公共艺术课程仅仅简单地介绍几位艺术大师的生平与艺术成就,讲授一些艺术知识,缺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1.3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活动现状评价分析
通过对艺术活动的主题、形式、宣传、内容以及大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对艺术活动的宣传做得较好,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艺术活动往往由学生中的部分艺术骨干参与,大部分学生只是观众,很少能真正参与其中。调查显示,大学生有明确的艺术教育需求,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欣赏能力,希望将艺术能力外化并表现出来。
1.4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效果评价分析
此次调查,我们综合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效果三个方面的.评价来研判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主要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提升学校艺术氛围”两方面进行考察。调查得知,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不高,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效果并不满意。他们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他们艺术素养和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方面效果不好。我们也发现,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总体评价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文科生的评价总体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而不同性别的学生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