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第2页)
本文共计286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一)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具有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的音乐教材。
在选择教材时,我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进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卑下而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
如在歌曲《拉拉勾》富有一定的生活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经常可见的,歌曲内容生动。我在教学时,先让两个幼儿进行情境表演,让幼儿知道这个故事表演的内容,从而理解歌词,学会演唱这首歌。所以幼儿喜爱这个表演,并让幼儿通过表演体会到友爱的快乐;如在欣赏乐曲《赶花会》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孩子尊敬长辈也毋需训诫说教,当幼儿唱着《好娃娃》这首歌时,他们会懂得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小小蚂蚁》告诉幼儿 团结起来力量大。这些教材童趣足,并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有一定的教育性、艺术性,从而贯彻了《纲要》的教育思想。
(二)根据乐曲内容,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充分表现出一定的情感,激发幼儿也有情感地参与其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角色,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如音乐游戏中,教师以角色的身份,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师可以扮演“大猫”,并说:“大猫来了!”要求幼儿马上蹲下不动,或者扮演“老鼠妈妈”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三)教师的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动作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如歌曲《小老鼠》,前后两段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我就引导幼儿分别用轻和响两种声音唱,并配上动作(小老鼠贼头贼脑、小花猫神气活现),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歌曲内容,歌曲所表现的情感;又如在《小猫》这个音乐律动游戏的教学中,我通过模仿小猫走路的可爱相,表现出小猫调皮、机灵的性格,用形象化的手段,带动全体幼儿积极地投入到表演中。这些都能使幼儿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更好的唱歌、表演。
(四)善于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能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
如乐曲《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要求幼儿在演奏时,应突出强拍处向上的“甩”劲;音乐欣赏《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B段活跃欢快,引导幼儿在领会各种情绪、情感的基础上表现出相应的动作。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深深地领悟到音乐活动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它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幼儿的内心深处。在这样的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