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美术学毕业论文 > 正文

论郑板桥绘画风格及形式表现特色(第2页)

本文共计312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画石

  郑板桥绘画题材之一的“石”,在郑板桥绘画上有重要的角色,它不只是单独成为一幅画,常常与竹、兰结合构成画面,它不一定是配角,而是不可缺少的元素,郑板桥作《竹石图》,有“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有时候在构图上以石为主,“竹少石多,竹小石大”。郑板桥擅长画“丑而雄,丑而秀”的丑石。其画石很少用皴法,而先以淡墨勾勒石头的轮廓,再以侧锋擦出石头的花纹,“石不点苔,惧其浊吾画气”,但偶而也作点苔,“从来不作苔花点,今日微添一两斑”。三、郑板桥绘画的形式表现特色

三、郑板桥绘画在形式上的表现特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即书画、题跋、布局、技法的表现。

  (一)融合共通的书画。郑板桥绘画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在他的艺术创作上,把画、诗、书和印结合,让它们成为不可分的综合艺术。郑板桥不仅以书入画,而且以画入书,郑板桥学黄庭坚的长撇,又巧妙地参以兰竹画法,使字的中锋一竖和一撇,犹如兰竹叶的再现。郑板桥的绘画能使书与画巧妙的融合成一体,诗书画印相搭配,形成他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郑板桥把画上的竹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密密麻麻的题跋上谈出自己的创作经验,精彩的画论就写在竹干之间,与郑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与画呼应,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书画合一的题跋

  中国文人画是以诗、书、画、印结合的综合艺术,自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提倡以来,为了抒发情怀、寄寓人品及性格,画家们将诗、书、印结合一体,让它们融入画面上,与画不可分开。郑板桥几乎每幅都有题跋,郑板桥题跋主要藉由“题画”抒发个人的情感。题跋不只在内容上发挥它的作用,在画面整体表现上增强中国画的造型美,这也是郑板桥绘画特色之一。每一题跋都是一篇绝妙的小文,气味隽永,寓意深远。郑板桥在书画表现上不断地寻求创新,“掀天搨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来不在寻常眼孔中也”,因此“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三)不泥古法的布局

  郑板桥绘画风格特色之一就是巧妙、大胆的“经营位置”。在布局的安排上“少不疏,多不乱”为其基本原则。通常题跋也纳入为全幅构图中的主要角色,而且画中的主客关系也很和谐的安排。

  (四)推陈出新的技法

  郑板桥画兰画竹几乎都用墨笔,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中国传统画兰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勾勒的方式用墨描下来,另一种是直接在竹影的范围内以写字的方式画下来。郑板桥墨竹直接以墨笔挥洒,“写兰如作字,兰叶尤妙,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郑板桥强调技法要从古法,先有绘画的基础才能求“写意”。郑板桥很重视传统画法,甚至说不学古法就不成画。郑板桥画竹自有法则,遵守传统法则而不受古法的拘束,这即是郑板桥的“至法”。虽这些法则来自古人,又能化为郑板桥的“我法”,这是郑板桥在优良传统基础上,再以个人的深入观察和经验的累积得来的。郑板桥画竹技法,从竹节与竹叶来看,继承了明清以来的“浓墨点节法”的传统,又创造性地与“个”字、“人”字进行巧妙地叠叶,使整个画面劲秀而富有生机。

四、结论

  “书画合一”虽然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但郑板桥成功地推出独创的画风和精彩的绘画理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但又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在绘画史上的确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郑板桥强调学古的方法,学古不是死学而是要“活”学,他的墨竹就是学自传统,是“各有灵苗各自探”的成果。郑板桥的学习方法及态度方面对后人却有很大的启示和借监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泽顺,郑板桥集,岳麓书社,2002

  [2]周积寅,郑板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