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独立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分析论文

本文共计302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独立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分析论文

一、传统 《文学概论》 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创新思路

独立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分析论文

  《文学概论》 课程是中国各大高校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目前几乎所有有中文系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普通高校都开设了该课程。但传统的 《文学概论》 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着三大问题:第一,不少二本、三本高校的 《文学概论》 课程教学还是在向一本高校看齐,只重视理论的梳理和思辨,不注意与丰富的文学、文化现象相结合。第二, 《文学概论》 作为一门理论课程,给人的固有印象就是刻板、枯燥的,所以一些授课教师对之改革过度,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脱离其理论课的本质,导致学生听得热闹,却收获不多。第三,一些教 《文学概论》 课程的老师在课上只局限于对文学进行分析,不关注广泛的文化现象,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所讲的理论无法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

  当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 《文学概论》 课程在中文人才培养和中文专业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结合在中文专业学生中做的问卷调查的结果,针对传统 《文学概论》 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 《文学概论》 课程进行了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创新,使之更适合独立学院的基本定位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之后,笔者将 《文学概论》 课程被分为三个部分:文学基础理论 (40课内学时)、 文学批评方法 (16课内学时)、文学评论大型作业 (12课外学时)。其中“文学基础理论”部 分保留了《文学概论》 课程的理论性特征,培养中文系本科生的理论思辨力。正如王一川教授指出的“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可见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 《文学概论》 课程开设的重要目的。“文学批评方法”部分则在梳理方法的同时加入丰富的与文学、文化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尝试写作,使学生领悟到如何运用文学理论进行文学批评;“文学评论大型作业”部分属于课外作业的形式,以检验学生经过 《文学概论》 课程的学习是否能对于文学、文化相关的现象进行独立解读,是否能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或文学批评方法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评论文章。二、守住 《文学概论》 的理论品质,通过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文学概论》 课程作为中文系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理论课,因为与文学史类课程差异较大,会让学生在学习之初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其理论性质。在对 《文学概论》 课程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法创新时,依然守住其理论品质,但同时要通过运用对中课堂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首先, 《文学概论》 课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王泽庆教授认为:“在中文学科课程中,文学概论是属于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在高科技的支持下,有了图像的插入,教学内容便显得活泼生动。”因此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精心制作包含各种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图片的选择必须要配合所讲的理论,比如在讲到“移情说”时,笔者将齐白石的 《竹石》 诗与画相配合,让学生理解审美移情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笔者享受。对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中,视频是其一种主要的方式。 《文学概论》 课中的视频播放同样在遵循与文学理论配合的原则,而且也不能太多太频繁以免产生审美疲劳,与所讲内容结合的、少而精的视频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笔者在讲授“艺术真实”这一概念时,需要学生理解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京剧 《长坂坡》的选段,京剧是对“艺术真实”的很好的作证,但90后大学生已经很少有喜爱京剧的了,如果视频太长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播放视频后,学生果然产生了兴趣,舞台上明明并没有马,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赵子龙斩获了一匹战马?从而深刻领会了“艺术真实”的假定性特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