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实践乌托邦再批判(第3页)

3 次下载 6 页 1203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为了使“实践的自由”命题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张玉能又提出了新的实践分类。他认为实践分为“获取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而后者创造了审美关系。“获取性实践是早期人类与灵长目动物所共有的、很难显现人的本质的活动方式”。“创造性实践是一种制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事物的实践活动”,“它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并迈向了自由创造的实践。”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以下荒唐的结论:第一,灵长类就能从事实践。实践美学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现在张玉能又认为动物就能实践,究竟是谁创造了谁?第二,既然“获取性实践”也是一种实践形式,那么它就具有实践的一般本质,也就是能够对象化人的本质,而不是“很难显现人的本质”;那么合理的推断就是,灵长类就具有人的本质,就能够审美。第三,所谓“创造性实践”产生在旧石器时代,并且“迈向自由创造的实践”、成为“自由的实践”,那么就等于说,原始人就可能成为了“自由发展的‘全面的人’”,更不用说阶级社会的人了。张玉能随意臆造概念、臆造历史、臆造理论已经到了不顾常识、令人吃惊的地步。常识是,实践不同于劳动,它是文明时代的社会化生产;原始劳动不是实践,动物“劳动”更不是实践。而且,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实践,虽然可以说是具有创造性,但并不能称为“自由创造的实践”或者“自由的实践”。一般的“创造性实践”与“自由的实践”有根本的区别,不能混同。人类的实践活动虽然有创造性,但不是是自由的,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实践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制约,特别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类不是像鲁宾逊那样直接地面对自然的,而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结成一定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核心是阶级关系,是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以及人的实践都不是自由的。生产实践是异化劳动,是片面的体力与智力的消耗,是出卖劳动力,不可能是自由的。人在异化劳动以及异化的社会关系中也变成了“单面的人”、异化的人。其次,实践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简单粗陋的实际需要”,受到物质需求的驱使,这表明人及其实践活动还没有脱离生物规律的制约,实践不是自由的活动,人不是自由的主体。第三,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的实践受到自然的抵抗以及人类实践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只能在一定历史水平改造自然。总之,所谓“自由的创造”活动只能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的精神创造,而不是物质生产,更不能是原始劳动甚至动物活动。在这里,张玉能用偷换概念的方式进行了非法的逻辑转化,把“创造性实践”通过“迈向”一词直接变成了“自由创造的实践”和“自由的实践”,于是乎前者与后者成了同义词;而实际上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审美的秘密正在由一般的创造性实践到自由的创造的逻辑行程之中,而这个过程却被张玉能以偷换概念的形式取消了。这样,本来是精神超越的功能就稀里糊涂地变成了实践的功能。

  三.实践能取代主体间性吗?

  实践美学的另一个要害是主体性。实践是主体性活动,建立在主体性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实践美学,把审美作为主体性的产物。但是,主体性已经遭到哲学史和理论本身的双重扬弃。从哲学史的发展上看,主体性是近代哲学的主题,而现代哲学的主题是主体间性。这样,实践美学就失去了历史的合理性。从理论本身来看,主体性不能解释审美,审美不是主体对世界的征服。这样,实践美学就失去了理论的合理性。张玉能为了拯救实践美学,只能对主体间性发动攻击,但这种攻击也是徒劳的。

  首先,张玉能攻击现代西方的主体间性哲学是“片面、偏激”的理论。但否定主体间性有什么根据呢?除了主体间性概念是胡塞尔提出的,他没有拿出一个明确的理由。而对于胡塞尔以后的主体间性哲学,他仅仅作了不周全的描述,并没有分析出其“片面、偏激”之所在。而且,他还自相矛盾地说主体间性符合“西方美学的发展大趋势”、“有积极意义”。所以,他的论证是极其无力的,没有根据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