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试论庄子的浪漫主义情怀(第2页)

3 次下载 3 页 378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庄子》一书中,论述了各种身有残疾的人:如《德充符》中讲的一个个寓言故事中都涉及虽身有残疾,但道德高尚的人。第一则寓言故事:“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兀者”,指受过刑只有一只脚的人。王骀,虽然只有一只脚,却能够行“不言之教”,从而使得来向他学习的人与孔子相当,使人能够空虚而来,满载而归。可见身教重于言教,王骀高尚的道德境界感染了他的学徒。第二则寓言故事: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

  子产自视自己是一个执掌政务的大官,瞧不起断了一只脚的申徒嘉,不屑于与申徒嘉同进并出。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申徒嘉拿子产与伯昏无人对比,说他与先生伯昏无人相处十九年,先生从不把他当残疾人另眼相看,然而子产却以外在的形体来要求他,足见子产与伯昏无人境界的高低,说得子产面带羞愧之色。

  第三则寓言故事是关于“兀者叔山无趾”。第四则寓言故事是关于哀骀它:

  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哀骀它,相貌丑陋,然而,德性完美而高尚,深得人们的信任,这就是“才全”而“德不形”,才智完备,“德”又不外露。  第六则寓言故事,关于“支离无”与“(yang上“央”下“瓦”)大瘿”的故事,卫灵公非常喜欢这个跛脚、驼背、缺嘴的人以及另一个脖子上生大瘤的人,看到形体完整的人反而不喜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如果德性上超出常人,形体上的缺陷就会被人所遗忘。

  《德充符》里,庄子通过这六则寓言故事,设想了几个身有残疾、相貌丑陋的人。他们虽然形体上有缺陷,但却是“才全”、“德不形”的人,所以依然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与信任。可见,在庄子看来,“德”比“形”更重要,这与庄子齐物论的思想是相一致的,齐是非,齐彼我。正如《齐物论》里写道: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在庄子看来,一切事物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可以相通为一的、没有大小、美丑之分,成毁之别,也就是他的齐物论、物化论的思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庄子的超然与豁达以及包容的心态,庄子摒弃了世俗的目光,认为外表的美丑并不重要,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每个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应该被承认、被尊重。

三、庄子的逍遥与自在自适

  庄子拒绝与黑暗的政治为舞,退而隐居,逍遥自在地与大自然相拥。仰观俯察,静看人间万象。《逍遥游》篇集中论述了庄子豪迈旷达的情怀,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表达了庄子渴望超越平凡,挣脱世俗的功名利禄的束缚,极力主张精神的自由与超越,达到“无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逍遥游》篇论述了小大之辩,有待无待之辩,庄子显然是倾向于鲲鹏之志:“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轻蔑蜩与学鸠的狭隘与孤陋寡闻:“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至于有待无待之辩,庄子认为“无待”的境界尤高:“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宋荣子比起那些小官小吏,显然是更高一筹,能够做到不因整个世界赞誉他而奋勉,不因整个世界诋毁他而沮丧,这已经是一种很高超的境界了。然而,宋荣子毕竟还是“有待”的。要做到“无待”,唯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而行的,把握六气变化的“至人”、“神人”、“圣人”能达到这种境界。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神人”、“圣人”能够完全地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也即忘我、忘物的至高境界:“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齐物论》)圣人能够齐是非,依顺自然而又均衡之理,达到“两行”的境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