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第2页)
3 次下载 2 页 3017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以上六点正是中国古代文论永久魅力之所在。也正是我们今天的文论话语所极度缺乏的。
我们向古人学什么?基于上述观点,我认为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的一是关于何谓学术的理解,二是关于如何治学的路径。关于前者,费尔巴哈、马克思、尼采、柏格森、怀特海、海德格尔以及后现代主义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和人文领域的科学主义倾向的批判性反思应该是我们重新理解中国古人智慧的重要参照。了解了他们的反思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学术精神的现代意义。关于后者,我们应该引进古人体认与涵泳的治学方式,将个人生命体验贯穿于整个运思过程之中,在学术研究中保持鲜活的个性特征,并力求使自己的表述具有审美意味。体认是什么?体认就是行,古人“知行合一”的妙处在此。理解的过程就是践行的过程,并无纯粹的理解。西方人讲“认知”,那是纯粹的心理的或理性的活动,不必践行即可。中国古代,无论儒家还是老庄、佛释,根本上都是讲体认的,这是中国学问的根本处。现在常常有人以为乾嘉学派就是真正的中国传统学问,殊不知,乾嘉学派乃是对正宗中国传统学问的背离。真正的中国传统学术是知行合一的学术——在认知过程践行,在践行过程认知,根本上不是去追问什么纯客观的道理或真相,而是为了实现人格的自我提升与精神世界的自我完善。在我看来,大凡人文学科都应该如此这般才是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