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的整合与重构教育论文
本文共计41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的整合与重构教育论文
摘要:
探讨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传统的《精细化工工艺学》和《精细化工综合实验》两门课程进行整合与重构,构建《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并从课程教学目的、课程设计、项目任务的布置、课程教学实施方法和教学实施效果五个方面对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践及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整合与重构;项目化教学
课程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而课程改革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关注点。我国传统的职业课程设置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强调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尽管学科课程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及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但却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技术及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而这两类知识却往往是职业教育内容的核心。
项目教学法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完整程序,完成整个教学项目。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中做”和“做中学”,可以概括性地了解到其潜在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并能够在整体性的工作情境中认识到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并理解和掌握课程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工作技能,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是一门核心专业课,其特点决定了实施项目化教学更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明确《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介于技能型和学术型之间,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技能结构则以心智技能、创造技能为主,其掌握的技术为理论技术,而不是经验技术。
因此,《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教学应以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本位,使学生具备化工技术的应用能力,适合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具体的课程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选择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路线,会分析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中所用的原料和产品指标要求;能识读并绘制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流程图;能正确分析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中的影响因素;能根据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反应的特点选择反应器,并能对其生产过程进行操作与控制;能熟悉商品标准化技术;能对生产中的事故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安全因素和环境污染问题;能熟练使用精细化工产品测试常用的一些通用仪器;能分析和运用复配技术进行精细化学品的配方工作;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产品开发能力;能独立或小组协作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能积极寻找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了解典型精细化学品的性质、用途、生产情况和产品的包装与贮存;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原料的净化及生产用催化剂的使用;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反应原理及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熟悉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设备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的商品标准化技术;熟悉生产工艺组织过程、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熟悉精细化工小产品配方。
素质目标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工作责任心、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
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设计
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先进行了相关化工企业的岗位调研,获得岗位工作任务,然后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召开座谈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并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更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能力训练体系,最后,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项目,确立围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这一主线,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