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下的爱与责任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解读论文
2 次下载 3 页 387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廊桥下的爱与责任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解读论文
文学作品创作就是在一个虚构的平台之上,使用语言集中、典型地反映真实社会中人文道德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正所谓“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由此可见,无论作家在构思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还是读者在欣赏解读文学作品的当下,都必然用伦理和道德方面的社会共识评判文学作品,并以此引发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践行。这也是文学作品存在的现实意义之一。
一、文学伦理学批评概述
伴随外国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愈加普遍,伦理学与文学研究的交叉融合也日益成熟。因此,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解读文学作品,不失为一种向整个社会传播伦理道德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别于从社会世俗和纯粹的道德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其重在探寻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和行为的伦理道德成因与动机,而非思想行为本身及其后果,进而从伦理角度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客观分析、阐释、归纳和总结。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整个过程注重伦理历史现场的回归,即文学作品的分析阐释应该以作品创作时代的伦理道德或创作者的道德品质作为评价标准,而非以当下或以批评者的道德体系作为评价标准,这一点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见之处。
《廊桥遗梦》出自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之手。作者以他特有的美国人的风格谱写了一曲爱情的颂歌,温婉而细腻,浪漫而隽永。小说措辞简练,得体流畅’自问世便被奉为歌颂爱情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的是一段浪漫而唯美的婚外情的故事。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是生活在麦迪逊县的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每天为丈夫和一双儿女忙碌着,过着和谐而平淡的农家生活。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一名来自华盛顿的摄影记者,孤身一人,无牵无挂,带有牛仔风格的典型的美国人——崇尚自由,向往自然的美好。他为了寻找七座廊桥而出现在了女主人公所生活的麦迪逊县,又因问路而与弗朗西丝卡偶然相遇,从此开始了一段仅为期四天却影响彼此一生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任何一部为世人诵读并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必然承载了传播良好伦理道德的使命。《廊桥遗梦》即是如此。因而,我们便可以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论的指导下,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廊桥遗梦》中作者通过那场似乎不为社会伦理道德所称颂的爱情故事向我们传递的积极的爱情观和伦理道德观。
婚外情,在当今社会早已不是隐秘的话题。婚外情的当事人,往往遭遇世人的唾弃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无情指责,他们的遭遇即反映了来自社会层面的伦理道德方面的评价。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完全不应该踏足家庭之外的爱情;同样,孑然一身的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也应止步于别人的婚姻和家庭之外。然而《廊桥遗梦》却通过完美的叙事和描写,呈现给读者一种最美的情感和思想,尽管作品中二人终究放弃了这段有缘无分、生不逢时的爱情,但似乎读者却总不禁为这段世俗无法容忍的爱情叫好。究其原因,便是由于作者对人物的刻画触及了人性层面对情感追求的真挚渴望和对家庭、社会的一种本能的责任感,而这一逻辑和论断唯有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进行论证才更具有说服力。
二、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
合乎人性的至善生存是人之生命的本质,生命需要持续存在和不断进化发展才有可能日益接近其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生存状态。而人类的爱情便最自然、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着人之为人的这种生命本质。整个人类都渴望着通过爱情至善而最终完善自身的人性追求。作家笔下的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便源于人性,源于他们对爱情的至善追求。
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向往自由的爱情,生性智慧、热情而浪漫,喜欢有情趣的生活。而丈夫理査德是位刻板保守不怎么懂生活情趣,循规蹈矩过平淡日子的美国农民。作为农夫的妻子,弗朗西丝卡二十多年来一直精心照顾着一家人的生活起居,扮演着好女主人的角色,把那个热情而浪漫的自己逐渐地隐藏起来。从世俗的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她无疑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妻子、好母亲。然而,他们的现实婚姻并非以爱情作为基石,因此婚后的生活从未能磨灭弗朗西丝卡人性深处对至善至美的人生和爱情的不懈追求。

试述计算机网络故障管理智能化
网络常见故障的分类诊断
浅谈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求精关键技术研究论文
浅谈高等数学对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教育实习对于师范生成长的重要性
浅谈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
功利主义对留守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贡献与影响论文
关于莫里森《慈悲》的叙事的文学性论文
论文学批评美文
廊桥下的爱与责任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解读论文
网络文学著作权的保护问题论文
论爱伦坡文学理论中美的概念论文
文学批评理解的复杂性研究论文
网络文学对思想政治的影响论文
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
戏曲对网络传播的影响论文
基因对情绪的影响论文
绩效沟通对员工成长的影响
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