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分析论文(第2页)

2 次下载 2 页 2870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在多数学者的研究中,他们认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尽管三家的思想也存在分歧与争论,但他们亦是可以相互吸收、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与性格的。下面浅谈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构建的意义。

(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许多学者一直强调的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实际上就是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儒家给我们民族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的学术系统、人本主义的文化传统。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工作者来说,不了解和深知儒家文化,就很难称之为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但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笔者认为其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比较契合的主要有:一是大同理想。《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提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大同理想所追求的社会形态与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极为吻合的:老人福利(老有所终),就业服务(壮有所用),儿童福利(幼有所长),社会救助与残障福利(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同社会中的具体目标,正是现在社会工作所致力的,况且大同理想在中国有极为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是“礼”的思想。“礼”是儒家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孔子虽然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但他对社会秩序与规范的高度重视是非常值得社会工作者借鉴和学习的。一般认为,礼有两个涵义:社会制度和仪式。李泽厚提出礼当属周礼,一种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等;一种是上下级、尊卑长幼之间的严格秩序。不管如何解释,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礼”是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规范,社会若失去这个规范(礼崩乐坏),就会滋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动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就是修复和修补被破坏的社会秩序或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这一点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三是孝道观。儒家认为“士有百行,孝敬为先”,“治身莫先于孝”,非常注重和推崇孝道。孝道观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压力作用,它不但体现了亲情之爱,给老人以心理上的慰藉,同时它又维持了家庭稳定,解决了养老问题。尽管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家庭的变迁,家庭传统的养老功能衰退,家庭的承受能力和照顾功能减弱,社会养老和机构照顾很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在一定时期内传统的孝道观念和体制仍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还占主流。

  就是社会养老和机构照顾也仍然要重视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而不是把老人扔了就万事大吉。因此,社会工作依然要推崇孝的理念,尊重孝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四是人世观。《大学》中载“物格而后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知曾经激励和引导着多少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去拼搏和奋斗。其人世的思想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人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有所成就;人应对社会和家庭承担责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社会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人是社会性的。因此,追求人与社会和家庭的和谐是儒家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一个契合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