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流行文化研究路径与方法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517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语境化和去语境化的方法——从文本还原到理论创生。
所谓语境(context),狭义指语言使用的上下文环境,但“在某种包罗万象的意味上,它可能用于描述更大的社会、政治与历史的情势与条件,某些行为、过程或事件就处于这些情境或环境之中,并被赋予意义”。④受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以往有些研究往往缺乏自觉的语境意识,以至于因其不符合具体语境现实要求而失去了理论的解释效力。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认为,对于文本有两种解读方式,一种是高度“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解读,另一种是“去语境化”(decontextualization)的解读。前者力图从作者所处的具体社会语境中理解文本,尽可能将文本还原成作者的言说,从而领会作者的本意。后者则倾向于从解读者自身的问题关怀出发,从文本中发现可以运用于其他社会语境的思想资源。按照笔者的理解,⑤所谓语境化,简而言之就是指理论研究的历史化、过程化与地域化,就是强调发生学意义上理论生成的“此时此地”,也就是恩格斯所讲的“这一个”。而去语境化则是研究者自觉地经历一个使文本的言说“陌生化”,并由“陌生化”再到“重新熟悉化”即“重置语境”(recontextualization)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研究者先要自觉地将特定理论剥离出其生成的原始语境,使之成为一个“指向不明”的抽象言说,然后再将这一抽象言说放置研究者熟悉的语境之中加以重新语境化。这是对文本的一个有意“误读”的过程。同样一种文本,我们运用语境化和去语境化的方法加以处理,往往会有迥异的感悟、获得新的发现。
比如,运用语境化和去语境化方法解读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其作用与意义就十分明显。一方面,从历时性角度看,西方大众文化研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或言说方式,都有其时间与空间上的惟一性或特指性,都有其理论生成的历史场景与缘由。因此,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研究者必须用语境化的方法,尽可能去探究西方理论生成的根源,把西方理论对大众文化的解读,直接还原于其生成的社会环境与学术背景中予以把握,力求品味其思想含义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与变通的策略看待西方学术思想,以拿来主义的文化态度,运用扬弃的思维方法,自觉剥离西方理论中与当今社会或中国现实不相适应的成分,取其精华,以应用于变化了的流行文化的当下情景,尤其是它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这就是要强调流行文化研究的中国化,要站在现实中国来认识和分析当下中国的流行文化现象,以区别于早期西方的、以“乌合之众”为预设的大众文化理论。一言以蔽之,语境化和去语境化既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治学态度。
三、阐释的方法——成见是理解的前提。
阐释的方法源自阐释学(Hermeneutics,Hermeneutik)理论。阐释学又称“赫尔墨斯之学”。(赫尔墨斯Hermes是希腊神话中传达消息的信使神。他主要传达主神宙斯旨意,在把神旨传达人间或把神界语言翻译、转换为人间语言时要做一些解释性工作。)我们这里关注的当然不是阐释学的发展史,而是阐释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存在意义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在传统认识论中,“先见”或“偏见”一直是被人们努力铲除的对象,偏见与“理解”的关系成为势不两立、必欲两相决裂的关系。但本体论阐释学的创立者海德格尔的观点却与其相左,主张正是作为理解条件的“先见”使理解成为可能。他在《存在与时间》中写道:“我们之所以将某事理解为某事,其解释基点建立在先有、先见与先概念之上,解释决不是一种对显现于我们面前事物的没有先决因素的领悟。”⑥伽达默尔继承并发展了其老师海德格尔的先在结构本质观念,提出了“成见是理解的前提”,充分肯定解释者或读者在阐释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伽达默尔从胡塞尔现象学中借用了“视野”(Horizon)这一术语,认为理解活动乃是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融合,超出了视野人们便一无所见。只有解释者的先见和被解释者的内容能够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一切理解都是一种阐释,那种只有一个“惟一正确的阐释”的说法是不合理的。⑦


高精度正弦全自动激励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
知识运筹与工业设计
浅析高校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教改实践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空气污染的危害
测绘工程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报告
浅谈银行保函
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室内空气污染
有关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对策思考
中年段非连续性课堂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
关于提升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语文策略的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财政投入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浅谈突出战略地位发展基础教育
论专科体育系排球考评内容的改革
优点和缺点周记
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要素和提升途径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