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跨专业构建ERP课程体系的探讨

2 次下载 3 页 4581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跨专业构建ERP课程体系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开始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伴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进入ERP初级阶段。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信息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使企业能够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1]ERP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比较成熟。我国9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ERP,2003年起用友、金蝶等软件公司相继推出了ERP软件,ERP系统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应用。据今年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上半年中国通用ERP软件市场规模为31.36亿元人民币,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增长18.3%。[2]ERP在我国的应用呈稳步上升趋势。

  ERP的普及和应用带来对ERP专业人才的渴求,但目前ERP软件公司和高校培养出的ERP人才只能满足全社会30%左右的需求。将ERP课程列入高等院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时为社会输出更多更好的ERP专业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从目前各高校ERP课程的设计和开展看,还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ERP基本理论的必要讲授

  受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ERP课程目前还没有被高校明确列入到教学计划中,很多高校仅仅将ERP课程作为实验课或自修课来开设,必要的ERP基本理论的讲授得不到重视。开设了ERP课程的高校比较普遍做法是:学校建成ERP实验室并安装ERP软件,安排实验指导教师或由软件公司派人进行实验指导。有的学校甚至缺乏实验教师,由学生自己摸索和实验。由于忽略必要的ERP原理的讲授,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普遍缺乏基本的了解和理解,这对ERP的推广应用极为不利。

  2.实验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1)从实验人员的角度看,忽略了实验角色的设置。

  ERP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齐全、模块细化的管理软件,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首先应明确自己是以一个企业员工的角色进入系统,角色定位不同,其在系统中的操作权限、操作重点等都有所不同。如销售人员、采购人员或会计等角色,其实验内容差别很大。很多高校忽略了学生实验角色的设置,没有为学生设置各自的角色,学生们常常只是各自为政,将所有的实验项目完成,这样畅通无阻地完成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模拟,很难对ERP系统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充其量只是肤浅地完成了实验项目而已。

  (2)从实验项目的设置看,忽略了不同专业进行实验的区别和联系。

  不同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不同,实验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会计专业侧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模块的处理,工商管理专业侧重供应链中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等模块的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侧重人力资源、企业绩效等模块的处理等等。不同专业表现在ERP实验上,一方面实验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实验人员需做好本模块的信息处理,即各模块是相对独立的,另一方面应注重各模块之间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及时传递,即各模块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目前高校和软件公司普遍按模块设置ERP模拟实验项目,如金蝶软件公司为高校提供的实验项目分《K/3财务系统练习》、《K/3工业供应链练习》,这样设置的实验只能体现ERP系统各模块的独立性而忽略了其关联性。各专业独立完成一套实验的互不干涉的做法导致ERP系统的各个模块被人为割裂开,造成学生对ERP流程、ERP系统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实验停留在肤浅的数据输入与输出上,效果不理想。

  3.学生缺乏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难以对ERP系统形成感性认识。

  ERP是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单纯在实验室的模拟操作无论仿真效果如何都与实际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深入到相关的企业中去,进行必要的.学习和实践,是保证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鲜有机会深入到企业实践,以至于对ERP缺乏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总之,ERP课程在我国还是个全新的领域,其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的设置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构建适应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科学合理的ERP课程体系,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