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谈我国教师教育的现实危机(第2页)

0 次下载 2 页 3611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政策危机:计划为主 自主性差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尽管教育领域不能像经济领域那样充分放开,但也应该让市场的观念和调节作用部分地进入,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但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依旧是计划色彩浓厚,计划大过市场。我国教师教育从来就有一种泛政治化的倾向;在计划经济时代,毋庸多言,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到招生、就业,无一不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画地为牢,师范院校没有太多的自主可言。时代发展到今天,除了毕业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国家包办分配外,我国教师教育的其他方面几乎一成不变:依然是靠行政权力而不是学术权力来进行学校的管理;依然是以前的专业和学科;课程设置上,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和短短几周的教学实习外,师范学校看不出和综合性大学有什么两样;有的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接近饱和,但依然一年接一年的扩招,在研究和探索教育规律的地方,却有很多时候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更别论遵循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中把握时机、取得优势了。参与教师教育的非师范类院校,一些是原师范类院校循政府之规与其他院校合并而成的,自然延袭了传统教师教育的做法;一些新举办师范专业的非师范类院校,更多是政策跟风的结果,而非源于各学校的自主思考和自我努力,并且在专业设置、招生、培养等方面还处处受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制擎。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缺乏自主性的政策约束会使师范院校左右为难,裹足不前,丧失许多有利的发展时机。

  四、经费危机:投入欠缺 力量不足

  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但这一目标至今没有实现,相反,还一度出现了下降和停滞。1993年为2.51%,1995年为2.46%,1996年为2.50%,直到2001年才突破3%,达到3.24%。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2年为3.32%,2003年为3.28%,2004年为3.26%(如按最新公布的我国GDP总量计算,2004年这一比例只有2.79%),2005年为2.82%。投入不足是我国各级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但高等师范教育的投入尤为不足。据研究,1995年-1998年高等师范院校资金投入总量虽然在逐年增加,但师范院校资金总投入占全部高校资金总投入的比例却逐年下降(1995-1998年分别为15.67%、15.18%、14.86%、13.05%)。而且,师范院校的生均经费和生均事业费以及增长速度都是最低的。自1998年以来,师范院校也逐步引入了成本分担机制,让学生通过缴纳学费负担一部分办学费用,但一则师范院校收费本身较低,二来为保障优质生源接受师范教育,国家自2007年开始在部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另外,师范院校大部分是基础学科,财富的自生能力比较弱。同时,师范院校接受社会企业、团体或个人投资和捐赠的机会和数额相对较少。因此,导致师范院校在经费上主要依赖国家投入,而我国教育经费本身就极为不足,近年来为创建一流大学,国家对一些重点大学在经费上重点投入(这些大学中师范大学数量极少),使得两类学校在经费上的差距越加明显。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师范院校经费紧张、有心无力的办学困境。

  此外,在传统的师范教育中,国家投入经费主要集中于职前培养领域,即国家把大部分教师培养经费投放在职前教育领域,教师职后培训领域获得的经费相对较少。一方面导致教师职后培训往往因缺乏经费保障而不能有效进行,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个人在职后培训中的负担,影响了教师追求自身职业发展的积极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