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第2页)

1 次下载 页 4427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首先,从《荀子》中可见荀子对于礼学的发展与传播是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非常强调礼乐的实用性,且将礼乐看作是成就人之本身和安邦定国最基本的要求。到了荀子,他对礼的要求一如既往,《荀子》中有不仅专门有讨论礼的《礼论篇》,其他零散的礼论文字在各篇中也是随处可见,可见,礼仪之统在荀子思想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荀子在《礼论篇》中集中探讨了礼的来源和内核,礼有三本,是天地循序,人能认祖归宗(修身、齐家)、成就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与内在要求,这也和孔子要求的礼乐的实用性一致。荀子也从现实的操作出发,通过礼的分层级指出其具体该如何运用,即礼首先从疏略开始,其次形成完备的礼节仪式,最后达到使人称心如意的程度。通过对名家等的批评,荀子指出“礼者,人道之极”,涵育深刻的道理,而非仅仅用于辨析的名目,最后通过细述丧礼,指出礼是伴随人的一生,片刻松懈不得。《荀子》不仅对礼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在《乐论篇》中,他对孔子同样重视的音乐也进行了发挥。荀子在此对音乐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荀子认为,音乐在教化中有巨大的作用,“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所以先王制《雅》、《颂》以“感动其善心”。而那些淫声、奸声的坏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是乱世的征兆。荀子还指出音乐与礼发挥功用的形式是不同的,音乐能使人沟通,礼则使人有区别。荀子对于乐的重视和孔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感叹如出一辙,肯定了孔子对礼乐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重视。

  其次,荀子深化了儒家对《诗》的传统。春秋晚期,私学兴起,平民教育也非常重视《诗》的教学。孔子认为《诗》不仅可以言,而且也可以用于政,可见儒家对于《诗》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视。荀子对于《诗》的重视程度,张小苹指出:“《荀子》一书引《诗》83次(重10次),论《诗》33次,在所有先秦独家著述中,《荀子》引《诗》、论《诗》次数最多,由此不难推测荀子对《诗》的重视与熟悉,荀子对战国晚期《诗》学的传播起过重大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荀子》各章中所引的《诗》,都是为了加强议论的合理性与说服力,所引《诗》句本身就是议论的组成部分,与上下文联系紧凑、密不可分。   最后,《荀子》书中有不少春秋时代的故事和人物,《大略篇》中的“《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等可见荀子生前对《春秋》也有一定的熟读与传授。再如把《春秋》纳入到儒家六经体系中参照、对比,荀子用“《春秋》之微”把《春秋》之义提升到了哲理层面的高度,增强了《春秋》作为儒家经典的理论深度。总之,荀学与春秋学的传承关系是明晰的,而荀子的儒家地位也通过其对儒家经典的传授彰显无疑。

  三、荀子坚持内圣,更偏重外王的事功精神

  荀子生前不仅非常重视各种儒家经典的学习,而且也努力将其所学运用于现实生活。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也在努力争取儒家的政治地位。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荀子追问何谓政治,“请问为政?……王者之政也”,认为王者之政是一种用贤罢废、诛恶化民的政治,赏罚分明,可以使人人归于礼义。荀子在这里尤其强调法的作用,他指出处理政事要用礼和法两手,必须明确尊卑等级,使之相互制约。荀子在《王制》篇中也提出,良好的统治者应具备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品格和手段,这是他所应做的三件大事。《荀子》许多篇章中,都可见荀子积极地事功精神,如通过“法”与“职”的辨析,荀子试图将儒家内圣与外王紧密联系,通过“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的警示,指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治理百姓要依靠君子礼义,用礼义等级,协调百姓,就可以使他们各守其职。

  通过王霸之辩,荀子更是指出以道治国则大安、大荣。治国的方法有三:义、信、权谋,三者的作用各不相同,只有以义治国才能征服天下。只有正确选择立国之道和治国之人,才能国泰民安,天下昌平。他也指出每个国家都有兴、亡两种前途:法治、佐贤、民愿、俗美的国家兴,反之则亡。这一点古今同理。做国君的关键不是事必躬亲,而在于设官分职,任用仁人管理政事,以礼义规范百姓,这样国家必然昌盛。大到王霸之理论辨析,小到国家内部官职的实际设置;上到王者的选用,下到百姓的规范,荀子将儒家内圣外王紧密衔接,从现实出发,强调了儒者治国的重要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