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计算机 > 正文

敏捷软件开发模式对计算机语言的应用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91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敏捷软件模式在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的实践应用

  3.1组建团队

  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首先要进行团队组建,即结对。敏捷宣言的原则中提到[3]:“最好的架构、需求和设计出于自组织团队”。所以,组建团队时,教师从不强行指定,而是让学生本着自愿结对的原则,这样形成的小团队才是最有潜力的团队。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内,结对的学生将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共同完成软件的前期调研、设计开发、调试和成果答辩汇报等。学生将在所选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团队合作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提高自身的项目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2选题与构思

  结对以后,小组成员要通过初步讨论进行选题和方案构思。如果对题目库中的题目不太感兴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题目。待题目确定后,继续进行查阅资料、调研,并设计出初步的方案。如果两个人对设计方案意见不一致,需要进一步进行沟通交流。必要时请老师参与讨论,最终的设计方案必须是通过结对的两人讨论一致好方案。在整个选题构思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主动地位。

  3.3具体实践

  这一阶段,结对的学生要根据第二步的设计方案开始编程。按照经典的结对编程流程,两个学生须在同一台计算机前一起编程。由于在本课程设计开设之前学生从没有经过系统的软件开发训练,所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经典的结对编程流程。我们为每个结对组配备两台计算机,结对的双方要合理地利用两台计算机:一台用来显示资料和代码实例;另一台主要用来结对编程实现。这样整个代码的开发仍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负责输入代码的学生要保证代码输入的快速性,负责校验代码的学生要保证代码的正确性。编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的地方,可以利用另外一台计算机随时进行资料查阅和代码实例的比照。在整个编程实现的过程中,结对编程的两个人要相互信任、互相督促,共同学习编程的技能,这样编程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在结对过程中学到编程的方法,共同完成团队的任务。在整个实践阶段,为了掌握学生编程的进度,带队教师将以客户的身份全程参与到每个结对小组的实训中。建议每个小组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必须开会决定当天的任务,并做成计划文档;每天的工作完成后,需将当天的编程结果给带队教师看,教师会根据每天的进展对每个结对小组当天的结果提出反馈的意见和改进的要求。

  3.4检查与提交

  具体实践完成后,结对小组邀请教师来检查已完成的软件。通常,带队教师先检查代码的正确性,保证程序能顺利运行;然后,从使用者的角度来检查软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果发现问题,则再次讨论修改,直到通过教师的认可方可提交代码。

  3.5考核

  作为一门实践课,成绩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光靠最后提交的程序评定成绩,这样就会造成成绩的不公平。采用了敏捷软件的结对开发模式后,由于带队教师全程参与了各个小团队的开发过程,掌握了每个团队成员的平时表现,设计成绩由程序运行情况(40%)、答辩情况(10%)、平时表现(30%)和报告文档(20%)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分为五个等级,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4结束语

  面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要求,高校对程序设计之类的实训课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敏捷软件开发模式应用到计算机语言课程设计的教学中,已在我校自动化12级、13级的学生中进行了两年的实践。从两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下,学生学会了相互间的交流、相互间的合作,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成功。从小团队的组建到课题的选择,从方案的设计再到实现,均通过结对的两人合作完成,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相对于以前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程实践中获得计算编程能力的极速提升,软技能也得到了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后续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也反馈:学生经过本教学模式的编程训练,在专业课需要编程的实验环节表现出了很强的程序开发能力和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华,张凌.网络工程设计实践课程能力培养初探[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A2):242-24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