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广告传播文化安全问题的论文(第3页)

5 次下载 3 页 4739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当然,对广告本体意义的去蔽并不意味着广告本身是不诉求于精神价值的。而是说,广告的精神只能经由广告的本体功能的确认显示出来。在此,广告诉求的价值理念实际上应该是一种真实性原则。这是一种完全契合于广告本体性的原则。纵观西方的广告大师,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真诚的态度。这在广告创作中表现为对广告事物的真实反映,做到不夸大、不虚饰。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一贯坚持“诚实”二字;伯恩巴克为m&m巧克力所做的广告,以产品本身的“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的特征就极好诠释了一种好产品的真实特性;克劳德·霍普金斯对喜力滋啤酒的广告设计仅仅是指出了啤酒经过蒸汽消毒生产的事实……这些广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广告大师高于常人之处仅在于他们更加诚实,更好地把广告与商品自身的真实特征结合起来。在这里,一切意识形态的理念都与广告无关。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广告的本质与大众的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建构无关。广告就是商品性的,过分的夸饰只能削减广告的可信度。更进一步说,将商品的价值与形而上的的文化观念、价值理念强行附会在一起,这在创作逻辑中显然也是不成立的,因而也就是不可信的。它必然会反过来影响到广告作为商品传播中介的价值功能的实现。这意味着,对广告的本体功能的偏离不仅会文化价值的建构带来危害,同时也会造成对商品自身的消费属性的破坏。因此,在广告传播的诉求上,广告对商品的本质特征的复归是确立起广告自身的价值功能的根本指向;就文化传播形态的合理建构而言,其意义是积极的。

  我们从广告本体意义的角度考量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安全问题,这就意味着,广告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和表现形态,其文化意义的确认是必须与商品本身的特征相结合起来考虑的。因而它也就更为具体,更加体现出自我指涉的意义。它表明,广告的文化精神是在剥离了其对自身形而上(指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功能的强行附加)的想象性身份的认同后,才显示出其作为特定文化形态的合理存在性。这就使得人们对广告传播的安全性认知变得更为客观。

阅读全文